新华社专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9月26日发表的《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说,2009年,中国进一步完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将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主体从县委书记层拓宽到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2009年,全国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7%,连续5年保持了下降的态势。
白皮书说,中国公民依法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检举和控告的权利。中国政府通过开展绿色邮政、专线电话、网上信访、信访代理等多种渠道,为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提出意见建议提供“便利”。坚持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阅批群众来信、定期接待群众来访、领导包案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与此信息同时出现在网端的还有一个新闻:一家叫“安元鼎”的保安公司在北京保安业正悄然做大,该保安公司以关押、押送到京上访者为主业,在北京设立多处“黑监狱”,与地方政府签协议并收取佣金……(9月24日《中国江苏网)
南方都市报9月25日报道披露:北京安元鼎保安公司在京设立多处“黑监狱”,以关押、押送到京上访者为主业,与地方政府签协议并收取佣金……报道引发巨大反响。本报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安元鼎已被北京市公安局以涉嫌“非法拘禁和非法经营”两项罪名立案侦查,安元鼎董事长**以及总经理**被刑拘。
两则消息几乎同时出现网端,足见中国信息“多元化”。至于个中厘头①只好由读者自己来领会了。可是无论如何领会,“截访”这个词都是无法回避的。“截访”一词从诞生到成为国人生活中的常态,从强权形式到“合法化”,无不浸透着国人的辛酸。全国信访量下降绝非杜撰,只是属于“被下降”。而且还将继续下降,并且渐趋消失。然而,这种消失是福是祸国人心知肚明。让笔者心生怜悯的是那些痴情的国人,还在渴望中继续执着地上访。不知道他们还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清醒。既然即得利益阶层不愿意看到上访,国民为什么还要如此“痴情”呢!
上访能够解决多大问题?国人没有想过的不会太多。近年来国内群体性事件暴增,除矛盾临激化引发的本能反抗外,就是当局早已经根本不理会少数人的诉求,近年对于多数人的诉求也已经冷漠得没有了感觉。日前晨练,遇几位老太太路聊。她们的话题之一就是“阎王好见,小鬼难搪”。国人内心流着血,还要渴望公正执着地上访,多么善良人民,只可惜已经没有人珍惜这份“善良”。“难搪的小鬼”可曾因此受到“阎王”的实质性处罚?小鬼们“违拗上意”的胆量是谁给的?没有多少国人“敢”想!《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的发表,标志着痴情上访已经渐成绝唱。残害上访人员的安元鼎保安公司虽然折了,可后面特权阶层还在,还会有这个公司那个协会甘愿受驱使。尽管有舆论已经把矛头指向安元鼎公司的那些“雇主”,然而这同期待即得利益阶级牺牲特权利益进行政体改革一样难,必然结果毋言自明。
信访,本来是民众对于执政者的一种信赖。在即得利益阶层们自毁信誉时代,民众还生活在对这种信赖的渴望中,如此纯朴的民众,却得不到珍惜,不能不说是我中华民族的大不幸。“白皮书”的发表,将“激励”各地方政府继续“发扬光大”成绩,这无异于周厉王弭谤。终极结果,历史早已经给出了答案。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孟尝君高居相位时,惠及封地百姓。当他政治上失势,回到封地薛时,得到当地民众热情礼遇。此历史教训,为世代中国从政者关注效仿。但在这个信念大颠倒的时代,即得利益阶层连这点“善终”的钱都不愿意花了。因为这些人的早已经把自己的终结“世界化”,不再需要同胞们的情感了。正名后的“截访”将逐渐正规化,常态化,制度化。中国正在以政治“智慧”凭“信访”终结信访。悲壮的国人信访,即将成为绝唱。
注释:①无厘头:新华新词语词典此词目和释义为:故意将一些毫无联系的事物现象等进行莫名其妙组合串联或歪曲,以达到搞笑或讽刺目的的方式。“无厘头”是粤方言,本应写作“无来头”,因粤方言“来”字与“厘”字读音相近,故写作“无厘头”。指一个人的言行毫无意义,莫名其妙。
②齐国孟尝君手下有一个食客冯谖,替孟尝到封地薛收债,临别冯谖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收完了债,买点什么回来呢)?” 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什么就买点什么吧!)”冯谖辞别了孟尝君,驱车到了薛地,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人,偿付息钱。结果得息钱十万,但尚有多数债户交纳不出。冯谖便用所得息钱置酒买牛,召集能够偿还息钱和不能偿还息钱的人都来验对债券。债户到齐后,冯谖一面劝大家饮酒,从旁观察债户贫富情况,一面让大家拿出债券如前次一样验对,凡有能力偿还息钱的,当场订立还期,对无力偿还息钱的,冯谖即收回债券。并假传孟尝君的命令,为无力还款的老百姓免去了债务,“为君市义”(给孟尝君换得民心)。后来,孟尝君被罢官。回到薛地,受到百姓热情礼遇。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