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大社团里,不够勇决,不够机灵,非但无望晋升,只怕连自保都甚不易矣!
独掌荆州军团的关羽到底拥有多大的权力,敢于如此轻视军事统帅诸葛亮的规划?陈寿把其原因归之于关羽“刚而自矜”,从此定下了评论关羽的基调,后世论者多从这一角度出发,几乎成了千人一口。其实“刚而自矜”只是关羽个人的缺点,但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究于关羽的个人缺点上,那就是不合理也不科学。必竟这不是关羽一个人的游戏,而是整个集团的,它有着种种条令、组织纪律、系统管理等等要素的制约,不可能随随便便让某个人任意妄为的。
不说荆州军团本身内部各种力量的制衡,作为一战区长官的关羽仍必须一切服从来自大本营的调度。大本营是什么?就是宫中府中,就是宫中的政治元首刘备和军事统帅府中的诸葛亮,每天向宫中府中通报重大军情以及接受宫中府中的命令这是荆州军团的首要职责。因此,如遇有重大事件而不通过宫中府中那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真正归结其原因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宫中府中出了问题,大本营出了问题。
作为宫中的刘备素来对府中的诸葛亮怀有介心,因此象入蜀这样的重大战略行动竟用了庞统,而把原军事统帅诸葛亮放在了荆州留守,这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就是要消弱或剥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权。假设庞统一切都很顺利占据了益州,那么诸葛亮就有可能永远放在了荆州,从最高军事统帅降为战区军事参谋长,直接从关羽的上级转变成关羽的下属,确保所有力量全真正掌握在只忠于刘备的圈子中。只是天不遂人愿,庞统的出事导致刘备计划的失败,无奈再次起用诸葛亮,当然也意味着矛盾成见更加深了。
再诸葛亮入蜀接掌军权时,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很有意思。故事就是刘备入蜀军事失败后,派遣关平送书信给诸葛亮,要他入蜀指挥,同时也要他量才委用,留下一位合适的将领,镇守荆州。信写的很含糊,作为团队领导在此重要时刻如此不明确是不符合常理的,对此评论者多有各种解答,但基本上都认为刘备此举是表示对诸葛亮的信任和尊重。
其实政治的角斗从不会这样简单。按常理,刘备率军入蜀前,必定会对荆州方面有全面的交待,而接受交待最多的人肯定是桃园三结义的老二。可以肯定的事荆州名义上交由诸葛亮负责,而暗中刘备定有可能给关羽必要的指示,一旦诸葛亮崭露异端,真正掌握军权的关羽就要迅捷地清除异类,确保荆州姓刘。
因此刘备此举一是安抚,表示先前不让你入蜀不是对你不放心,而是正常的轮换;其二就是再次试试诸葛亮,看你会选谁?关、张、赵三人,张飞肯定不行,他独挡不了一面。而关、赵二人中诸葛亮如选赵,那就意味着有异心,关平会立即把刘备的暗令传达到关羽,关羽出击诸葛亮,而刘备大军迅速返回,反正有一个荆州也能过上好日子。
因此,诸葛亮的入蜀不是矛盾的解除,而只是暂时缓和,以待时机罢了。当诸葛亮取得益州后,刘备以益州初定,内政混乱为由迅速又剥夺了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权,从此刘集团因内部失衡导致整个指挥系统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失去制衡的关羽行事则更加骄横、自以为事,把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大有一人独自包打天下的心态。当孙权要求联姻,被他果断地拒绝了。其实这是很不符合规则的,联盟联姻是两国政治、外交、军事的大事件,岂是一个战区长官所能私自决定的。若是诸葛亮仍掌军权,他必会同意,为了对付强敌,为了能与盟友更好的合作,牺牲一些个人利益是微不足道的。但可惜的是诸葛亮靠边站了,而独揽大权的刘备又受其弟关羽的忽悠,“江东鼠辈,岂能忧惧”,兄弟二人在此都有共识,那就是江东不过是小儿罢了,有什么值得如此重视,又不是曹魏(毕竟让曹魏打痛过,江东孙权又没有,人很奇怪,往往尊重那些打痛过自己的人)。
当心态上开始轻视江东后,行为准则更为狂妄漠视,许多很重要的工作都变得无足轻重,反正江东集团都是无能之辈,他们敢打吗?可笑的蜀国重权者却一点都不担自心自己的命运。
鲁肃病重,按常理作为联盟的蜀国要早作准备,深入江东朝野,进行游说,使继任者尽可能的是亲刘派,哪怕不是亲刘派,也要是联盟的意愿者。当然这一点刘备肯定也派人去做了,只是上层心态不对,下面人做事还会诚挚吗?鹰派的吕蒙接任大都督,外交政策上的大败,其实就已经是很严重的警告了,只是忙于内部争权的蜀国大本营忽略了,或者说他们还是认为江东孙权集团仍是嘴上说说的老模式,而不敢放于行动。
就如大哥刘备所做的那样,关羽在荆州军团内部力量也开始整合,对那些制衡的,不同圈子的人都大加打压,关羽急迫地需要独揽荆州军团大权,以便行使他那蠢蠢欲动的南征北伐之心。他已经臆想着功成名就后的荣耀和风光,看看那些不把桃园三兄弟放在眼里的人到时如何在他面前屈膝跪拜。
一切都在按照各自的意愿行事,一切的行动都在按照蓄谋已久的计划行事。大家的剑都磨的太久了,久的让人失去了理智;久的让人都对这社会产生了怨恨;久的让人都开始抱屈世界的不公;久的只让人相信自己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团队、社会、国家都是利益的骗局。
-全文完-
▷ 进入何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