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歌赛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余秋雨点评歌手文化知识的时候,说到了八大山人。对于这个名号我过去也只是淡淡的听说过,只是这次余秋雨刻意的渲染让我知道了他在南昌有个纪念馆。所以这次一到南昌,我第一站就去了八大山人的纪念馆。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的作品已经别后人评说得美奂美轮了。因为我不懂画理,所以也不敢妄加评论。但是对于八大山人的精神,我倒是觉得很是值得今人进行缅怀。
八大山人处在明末清初的年代,他作为明末的的画圣,心底里自然流露着明朝更多的文化底蕴。按说历史总是要要向前发展的。明朝不管过去多么的辉煌,但最终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可是作为个体的八大山人却始终如一的以明朝人自居,倒是给今人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东西。
去年去南昌,不知道八大山人纪念馆就在这里,这次前来有个心愿就是要感受一回八大山人留下的历史味道。南昌城不是很大,可是我每次去总是搞不清方位,也许这就是历史留下的课题,也是古人留给今人的一点遐想。
开车走在弄不清方向的马路上,几经打听,坐落在南昌近郊的八大山人纪念馆近在咫尺了。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表述,我努力想象着八大山人纪念馆秀美的模样。可是当我走到跟前的时候,脑海里的影像却全然没有了。看来这里正在大兴土木,我想象中的古朴已经被现代人的想象给更改了。
在我的想象中,一位爱国的八大山人为了明志,可以削发为僧,他的住处应该是绿山绿水,回归自然。应该是清清淡淡,天地合一。可这会儿我看到的似乎多少带了一些时代的气息,有了一种人间天堂的味道。门口被新修的门楼彰显着,里边到处都是现代的仿古建筑。看起来很气派,可是却不能给人留下八大山人的那种渴望和心境。
原以为就是个纪念馆,可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公园。虽说院内古木高耸,枝叶扶疏,厅堂回环;小径曲折,花木清幽。但留给人们的不是八大山人当年的心境,更多的让人感受到当今观念里的一种安逸。其实我想,当年的八大山人隐居在此,心里所盛放的不是休闲娱乐,而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悲愤和忧伤。
纪念馆南侧没有围墙,直面农家田园风貌。不知道是没有做通农民的工作,没能征到土地的缘故,还是当年八大山人就有这样的一种情怀。我觉得这样的布局倒是能能让人浮想联翩。也许后人觉得这样太不完整了,缺少了十全十美的寓意,所以用石刻碑墙相隔。碑墙上刻着八大山人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与原作相比欣赏的价值相去甚远,但刻工精细,看来还是费了不少功夫。
流连在几个展厅里,在数百幅书画作品中,我对八大山人才有个略知一、二的了解。他是明朝的宗室,生于明朝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26—1705年),享年80岁,明亡时,朱耷十八岁。他对清朝的统治强烈不满,有反清复明的思想。他改了名字,做了和尚,又做道士,终身不仕清朝。还俗后,他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郊,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材。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型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遒劲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清代“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在八大山人的书画作品中,我对画上签名“八大山人”的写法特别感到兴趣,似“哭之”、“笑之”,大概是哭明一代的覆亡,笑腼颜世故的奴才们之可耻吧。
走在现代人修建的厅堂楼阁之间,虽说有水也有山,可是八大山人的底蕴在我的感觉中已经荡然无存了。不知道为什么,走在这里,我想到了当年走在汨罗江畔的屈原。想到了《离骚》和《九歌》。今天我们也许欣赏的是八大山人留下的传世名画和无与伦比的书法作品。但是在我觉来,八大山人其实最了不起的不是书画,而是那种爱国的忠贞不渝和对江河的无限眷恋。
步出最后一个展厅,在绿木丛中,我来到八大山人的墓地,墓地是个圆圆的大土丘。我想象,如果爬高俯瞰,这土丘会给人们留下什么样的联想呢?是顿点还是句号?两株大樟树横斜在墓地上空,像是两只胳膊和举手朝天在呐喊。此时我想,终生留恋大明王朝的八大山人也许不会想到,今天的人们已经早就忽略了当年他存于心中的理想,把他当成了当今赚钱的工具……
-全文完-
▷ 进入心灵苦渡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