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如果宅……一缕清风哲

发表于-2010年09月28日 上午11:33评论-1条

就像一个家庭,钱越多或者权力越大,他们的孩子就会被世人关注的越多。无论是“富二代”或“太子党”都是如此。国家也是一样。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在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大,我们的国语“汉语”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热捧。

“汉语热”成了一种现象。现在很多国家的大学里,都设有“孔子学院”,专门用来教习汉语。然而学习汉语的越来越多,做对外汉语工作的老师相对来说比较少,新酬因此也比较高,一般每月都在一万到六万元左右。

前几天我在找一些考研的资料时对在旁边看电视的父母说,我选择对外汉语吧,将来可以出国教学,而且工资超高。当时,老爸“哼”了一声,一脸不屑与鄙夷的神情。老妈说的更是严重:“即使我死在外面你也不知道”。吓得我不敢再多说什么。

自己觉得有些纳闷。因为上高中的时候,我记得老爸说,将来你们兄弟俩考上了好的大学,一个在北京工作,一个在上海工作……我还记得他当时在憧憬着滔滔不绝地说这些时,脸上是满满的骄傲与自豪,仿佛他的两个孩子已经在北京和上海落了户。而如今有了更好的机会,甚至可以去外国发展,工资可以拿到比现在高出十来倍。但是他们那种骄傲自豪的感觉不但没有增加,似乎还很是反感。他们有这样的反应,起初,感觉有些意外。但是想想这些年遇见的一些事情,似乎也是理所当然。

记得去年快过年的时候,和一位在市文化馆工作的阿姨吃饭。她家庭条件比较好,儿子一心想出国,她却坚决反对。我们问她为什么,她说,和她一个楼层的老妇人,丈夫去逝了,孩子都在国外,老太太从床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腿,最后还是邻居发现并把她送到了医院。虽然家境不错,却得不到照顾。后来还听朋友说,有一家人父亲去逝了,儿子远在国外未能回来。养这样的儿子又有什么用?

前一段看一则新闻,有一位去山村执教的大学生,在山里工作了六年,其他的大学生忍受不了山里的贫苦与孤独相继离开,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着。当然,社会和国家给了他高度的赞扬与荣誉。当记者采访他母亲时问,你觉得你儿子孝不孝顺时,她回答说,儿子都不在身边,都见不到他,他怎么孝顺呢?

我想老爸老妈也是受了这方面的影响,有所预见。所以即使外面的世界更好一点,生活可能更优裕一点,工资高一些,却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出去。不仅仅是怕自己的孩子吃苦,也是为了让自己能老有所依。老妈常说一句话:“养儿子干什么?就是为了防老!”

近日,教我武术的那位爷爷去逝了。他的女儿在美国发展,她在这里陪了自己的父亲一个多月,上午回了美国,下午三点多钟的时候,那位爷爷去逝了,而他的女儿还在飞往芝加哥的路上。她的母亲考虑到她在这里也没休息好,坐飞机颠簸还带着两个孩子,也不忍心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她。当然,等她知道这个消息也不可能再赶过来,送父亲最后一程了。

《论语》里的《里仁》这一篇有这样一句话:子日:“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这里指的是方向,地方,也指志向和目的。当然,古代和现代是有所不同的,因为古时候的交通工具非常的不方便,如果有什么事情就不能及时联系,即使联系到了也不能马上回来,就是往家里捎个信儿很困难。外出的子女,一旦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痛苦断肠的仍是家乡的二老。甚至连最后一面都不容易见到。当然现在也是一样的,就像刚才举的那个例子。远在他国,即使交通工具非常方便,但是也未必能及时赶来。与古代所不同的只是你可能马上获悉这个消息,无非是早知道晚知道罢了,对结果没有任何改变,也没有任何意义。

就像法国人崇尚爱情一样,中国人非常重视孝道。“父母在,不远游”也是中国的古老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就要守候在爹娘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含饴弄孙,其乐融融。

那位爷爷去逝的时候,我为他守了几天孝。悲苦之情和守孝的身心疲累,也使自己病了一场。后来,听母亲说,在以前,父母如果去逝了,就要守孝三年。在坟墓旁边搭一个小茅屋,期间不准剪发,不准剪指甲,就在坟前苦守三年,以尽最后之孝。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活了二十多年就死,其实做的事情可能较于之前来说等于活了八十年,或者更久。然而,就在这快节奏的生活中,冲淡了很多东西。给爷爷守孝期间,“主事”的,就是维持秩序安排事情的那个人。吃饭的时候他说,这是为了(他),我说句实在的,我在这里呆一天,就少赚八十块钱。其实,爷爷生前我们也讨论过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孝,之所以人们常说“床头难有百日孝”,很大程度上也原于此。因为现在人们都很会精打细算,不管他(她)是做临时工还是钟点工,他们都会计算我在你这里花费一小时,如果去挣钱,就可以多赚几十块钱。也就是说,我现在在这陪你,其实就是在花我的钱。经济学上称之为“边际效应”。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你自己长本事出去了,也可以把父母带出去。我们知道,中国人这“家”的情节很严重,而且父母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小县城,他们多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且这里不管破烂也好,这里的人们刁钻也吧,他们的亲朋好友都在这里,养育他们的一切也都在这里。邻居家的女儿在北京,把母亲接去看孩子,回来时她母亲说,真把自己给憋死了,在那里也不会像我们这整天串门儿,能找谁玩,整天就憋在屋里,一点劲儿都没有。还有一位叔叔,自己的老母亲一直在农村,后来他在城里当了大官,把母亲接去住。老太太上了一辈子茅房,从来没蹲过马桶,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在那里生活终究是不习惯,最终还是回到农村,席地而坐,八十多岁了,坐在门口剥花生,剥不动了,就用一个折了的小树枝夹开。乐此不疲。

至于一个人的价值,无论我们是受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或者是为了个人和亲人的颜面,去竭尽所能的赚更多的钱,爬得更高。还是应该尽量听父母的安排,使他们满意,竭尽孝道。或许都说不上谁对谁错,因为无论你执拗的怎么做,用怎样的叛逆来作践自己,父母都会用一颗宽宏的心去原谅你,支持你。至于到底怎么选择,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和一位在外发展的叔叔谈到这些事。他说,你父母的说法,不无道理,确实有这个情况存在。他建议我可以做一位学者,这样即可以坚持学习上进,又可以守在父母身边。毕竟你一直身在外面,每天寄大量的钱过来,未见得比父亲醉了酒,口渴了,你倒些水,送到他旁边来得实在。

想想整件事也觉得够讽刺的。自己想努力跑去国外的“孔子学院”教汉语,而这本身就违背了孔子的意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古有千里做官为了吃穿
还有忠孝难两全
养儿为防老,谁能无点私心呢
或许儿女在身边
对于父母总归有些许安慰吧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问好老朋友,拜读佳作,请茶!at:2010年09月28日 下午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