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书与作文摩曼

发表于-2010年09月27日 下午4:11评论-6条

写作能力据说是语文水平的主要标尺之一,所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难怪,幸亏有了数理化,否则,一篇作文就可以决定终生了。翻看历代的先贤,大都都是以一篇策论登堂入室的。现在虽然各种考试作文占的比重较大,但还不至于一锤子买卖,还有缓和的余地,不过如果作文的分数不讨好,其危害性还是非常巨大的,对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来说,是没有人敢把作文置若罔闻的,包括我。

可问题是,怎样才能培养好的写作能力,或者说什么样的作文才算做是好作文,在教育的启蒙阶段,我们究竟怎样做才相对合理。

通常的做法是,大量的读书,从积极地层面上讲,叫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从消极的层面上说叫做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吵,看多了,要么会吟要么会抄,不至于下笔无字,作文也就出来了。

况且这个时代新鲜的事挺多,为什么抄袭有那么大的市场,因为大家心里都默认抄袭,不抄反倒不入流了。笔者作为一个最卑微的乡村小学老师,说话是没有别人放屁响的。可就一样,从来没有做过抄袭的事情, 我那瘦弱的老婆也是。也不是我们有多高尚的缘故,就是胆小,生怕被别人发现,脸上挂不住。于是,自学考试,先考了中文的大专,又考了中文的本科,一个字都没敢抄,尤其是只差最后一门《外国文学史》的时候,为了确保过关,居然几乎能口述砖头厚的书,在有六十分属于论述题的情况下,竟也考了九十多分,别人又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别人怀疑我抄的,莫名的我竟脸红起来,看来,没有做贼的未必心里就不虚,就那么点出息!事情还没有结束,考试考完了,要搞论文答辩。于是精心准备了一篇论文,指导老师一直没怎么修改,评价也不错,可答辩的时候出事了。

我把自己的答辩场景复制如下:

那个单位?教办(乡镇教育管理机构)。

是不是每天都喝酒?反正次数较多,频率较高(这是实话)。

论文是不是抄的?不是。

怎么可能不是?怎么可能是。

……

僵持。不是在僵持中沉默,就是在僵持中妥协,我选择了前者,只是因为那个学历对我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意义。

好在最终还是手下留情,总算让我合格了,不过只是及格,没有达到中等,更谈不上优秀,而论文成绩中等以上是取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这样的结果也打消了我继续玩下去的念头。我的读书生涯到此结束。

后来听别人说,真要拎个什么两条烟几瓶酒之类的根本不是问题,我一脸鄙夷,咱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物,人间烟火我懂!可我不愿意,总该有个纯净的地方吧!实在没有的话,我假想一个,所以我偏不!宁愿讨不到什么优秀之类。

况且,教授未必如同本人般狭隘,可能就是我的文章不行,也可能就是我的文章他的确似曾相识,更有可能是一个在管理机构里混的人压根就不应该会写出字正腔圆的文章。按照类比,据说教授的文章多半都是抄的,你怎么可能没抄?

只能是一场误会,但是这场误会让我对伟大的、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学者教授们产生了永久的误会,也使我几乎明白了贫贱的酸儒与渊博的教授之间原本就有一条鸿沟,教授是高不可及的,教授眼里的穷秀才始终是难入法眼的,即便做得还算可以,也多半都是抄袭别人的。他们侃侃而谈教育的时候,总是在直勾勾地望着我们,让我们的负罪感原形毕露,我能感觉到,他们多半认为,是我们这般不学无术的小学教师耽误了中国的教育。

耕种在试验田里的教授们,成天学习着美国的、西欧的教育理论,再不失时机地写着大块头的论文论著反复指导着中国的教育,而几乎没有效果。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总该有人担下责任,外国的理论不会错,教授们的试验也总是成功的,为什么总是事与愿违,只能是践行的小学教师们执行不力或素质跟不上,我们不是罪人谁是罪人,至于我是属于在教办里混的小跑腿,自然只知道吃吃喝喝,则是罪人中的罪人,我不倒霉谁倒霉。

但愿只是误会,但愿只是我一厢情愿的假象。

可我说,孩子们搁在我们手里未必是坏事,我们绝不会一棍子打死,更不会首先想到他是否抄袭的问题。面对学生的作文,尚且能细致地读个两三遍,为他们写的好而叫好,写的不好而鼓励,即便是抄袭了,我们还会认真引导,告诉他们怎样合理地利用。他们作文的结尾处,都有我们密密麻麻的批注,也许在教授们看来这样的批注水平不高,可对于受众而言,他们的文字无论好坏,总是在慰藉中继续的。

况且,对孩子而言,那不叫抄,那叫学习。真要教孩子,教授们未必比得上一些小学教师。

所以,我是坚决支持孩子们多看书的,甚至多在书上引用,当他的书看的很少时,你可以发现沿用的痕迹,当他书看的很多时,他已经触类旁通了,那就是属于他自己的拥有。而且知识是从圆心向四周辐射的,面很广,量很大,需求无止境,会牵引着他们不断地求索。

道理很简单,你如果一下子说,你的这个词,那个句从何而来,不属于原创,他还会继续看书吗?他还会从广博的知识海洋里吮吸着丰富的养分吗?

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说这话的人水平倒不低,他是陶行知。中国的教育问题可能在于有太多的三流教授,却没有一个陶行知。就像市面上多如牛毛的是卿卿我我的诗句,却再也找不到一句质朴的言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人其实都是在为别人活着,可我们总希望别人是在为我们活着。

第二个问题是看什么书?怎样看书?

显然不能为作文而看书。

新课程标准上给孩子列出了长长的书单,从《伊索寓言》开始,到《百年孤独》结束,该有一百来本。而且不止一个版本,有大部分是重合的,也有小部分内容不一样,什么四大名著、唐诗宋词肯定有的。不管哪个版本,小学语文如果按照要求的话,六年下来,大约有三四百万字。

可能不止,一部《红楼梦》都快一百万字了,再加上《史记》啊、《资治通鉴》啊还有什么什么,我不敢算了,生怕结果变成了天文数字。

有个成语叫做学富五车,那就厉害的不得了。可以前的书是竹简或木简,一车书大概只能刻个几万字,五辆车子大概充其量只有几十万字,这样的阅读量是不及现在的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如果课标上的书我们全读的话。

那么孩子就都已经是学富五车了,否!还只是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没准考试过后,家长还是要打屁股。这样就是说,孩子虽然读了那么多的书,效果未必有多大,可以少读一点,一般的应该以普及型的文史知识为主。比如《史记》,《资治通鉴》和《上下五千年》,看一本《上下五千年》就够了,《史记》和《资治通鉴》他们要么看不懂,要么看白话版的,只能是断章取义,反倒不如不看。《上下五千年》好就好在它不是以历史的方式呈现的,而是以故事的串联来叙述历史的,所以看起来有趣,还可以诱发孩子继续探究的热情。作为补充,《世界上下五千年》应该也属于必读的。孩子是需要知识,但孩子更需要眼界。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推崇名著,给孩子们开出了长长的清单,我不敢苟同。自己的实践,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连哄带骗让他背了两百首唐诗,背的很溜,家长颇为得意。妻子在边上提醒伤仲永的例子,倒使我清醒了一些。后来就不再要求了,现在孩子十来岁了,在让他背唐诗,只能背出书上那几首,以前的忘了一干二净了。我的孩子智力正常,书读的将就还行,这个现象只能说明在不适当的时候,即便他会背那些诗啊、词啊,长大了还会忘记的,一点作用没有,不如舍弃。

很多人都信服潜移默化的说辞,以为虽然他忘记了,可总归有一定的作用和效果,这个过程会潜移默化到他的身上,会转化成他的综合素质。这就像中国的武术,轻轻一碰,当时没事,可出拳的人总以为,三天后对方指定会死的。只有他自己相信,别人自然还是好好地。

我不是机械唯物主义者,但我的直觉就是忘记了就是忘记了,不会再沉睡多年之后突然有想起的,尤其是对于尚未开化的孩子而言。所以窃以为,教育提前到三四岁是没有意义的,那是看书不如听故事,背书不如看卡片,而且就是准备着让他忘记,所奢望的不过是他们能因此而养成探究的兴趣,为以后自己学习啊、研究啊做好习惯上的铺垫。、

名著也可以读,不必太多,且中外要一起来,专家学者反复讽刺我们的教育是填鸭式,可按照专家的清单全部照收的话,鸭肚子早撑破了。不是吗?中国的文化太重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汉赋、四言五言、唐诗宋词,元朝戏剧、明清小说、还有唐传奇、魏晋的志怪小说,还有以鲁迅为核心的现当代文学,浩如烟海,还不算外国的。你读了几本,自己读不好全部寄希望于孩子,孩子也读不了。

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讲,能读个十来本就可以了,且不必全是中国的,多少知道一点就行了。

而且有些书大可不必去读,比如《红楼梦》,孩子读的懂吗?白话的又与原著差距太大,反倒让孩子自小产生了误读,以为那就是真正的《红楼梦》了,对长大以后认真地阅读不利。

《三国演义》可以读一读,当然是原版的,本身这本书的情节就比较对孩子的胃口,情节颇为引人入胜,孩子兴趣不小,可以通过兴趣的指引让他读完一本大部头的书,着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能把它读完就是一个突破,《水浒》也是,性质和《三国》是一样的,可有趣的是,在《三国》和《水浒》之间,我孩子更愿意读《三国》,大概《三国》更智慧一点,而《水浒》最后的招安结局原来连孩子都不喜欢。

许多人不喜欢《三国》和《水浒》,以为书中有较多的暴力,对孩子影响不好。依我看,那样的暴力还是爱憎鲜明的,是很阳刚且阳光的,孩子看完之后,适当地引导正面意义还是永远大于负面意义的。

《三侠五义》和《隋唐演义》、还有《东周列国志》都有可取之处,都是在混乱的时代里,英雄辈出,英雄主义彰显,对孩子还是有教育意义的,看不看就完全取决于孩子自己的,不可强求。书上总是说,这个书里,那个书里有这样那样的封建糟粕,给他们贴上了许多标签,其实空洞的很,不会读书的我至今从里面看不到什么封建的糟粕所在。

不要看《资治通鉴》,一是看不懂,二是完全以编年体的方式记录相对真实的历史事件,孩子们是没有兴趣的,而且也记不得,倒是在孩子看完各种演义产生怀疑时,倒可以查查通鉴,让他们知道历史与演义的区别,那是最好的。也不要看《史记》,我一直不明白《史记》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实《史记》既非历史,也非演义,说他不是历史,因为司马迁在里面掺杂着太多的个人因素,而且有虚夸的成分,在纪实上不够严谨,一本书中前后对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让人狐疑,倒是鲁迅先生给了他很好的开脱,称为春秋笔法,那么我觉得作为孩子而言,这样的春秋笔法还是不学为好,历史就是历史,该怎样就怎样,才是我们要对孩子灌输的道理。

纯文学类的读物应该让孩子知道一些,这方面外国的童话和寓言应该是首选,因为都是翻译过来的文字,所以孩子们阅读不是难事,而且国外的文字多半比较浅显直白,但蕴含的道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尤其是对真善美的东西极为推崇,我们一直说对孩子进行人文的教育,什么叫人文,简言之就是真善美的教育,这些东西在国外的童话寓言里都有,读完之后是受益匪浅的,读读无妨。

但是单子太长了,总是想把出名童话作品罗列殆尽,倒大可不必。《安徒生童话》和《希腊神话》、《天方夜谭》、《中国童话精选》属于必读的,安徒生童话是孩子们的最爱,希腊的文明孩子应该知道一点,《天方夜谭》的内容较多,中国是个缺乏童话的国度,应该让孩子领略一下。其他的读不读就看孩子自己的。

也没有必要读太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文字,表述的也几乎是同样的道理,知道就行了,没有必要照单全收,反倒成了负担,况且童话只能是属于孩子们,而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不会一辈子活在童话当中。

小说和散文据说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组成部分,孩子自然要有相应的熏陶。可什么是小说、什么才叫散文,定义是模糊的,也没有必要把他们界定的很清楚。都是文字,都是想通过文字来表达什么,所以贴上什么标签都没有影响实质上的意义,只是还是让孩子们多多少少要知道一些。就小说来讲,欧.亨利的小说不错,总有曲折意外的结果,那是智慧,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是必读的,人总是要一点精神的,海明威就告诉你即便失败,该做的努力还是必不可少的,这点对孩子特别重要,这也是对中国传统的说教以成败论英雄是个很好的斧正。算是励志教育吧,可以让孩子们顺便看看海伦凯勒,也可以看看居里夫人,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倒可以一读,不过不能太过强求,说教明显了,孩子听了未必能苟同。

保尔.柯察金是一个受到太过宠爱的角色,中国像他那样的人太多了,多半是环境逼迫使然,他不如刘胡兰,也不似董存瑞和邱少云,包括黄继光。只不过没有奥斯特洛夫斯基那样善于总结罢了,而且他那句经典台词“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其实是有很强的时代因素的,对这句话的理解未必每个孩子能够弄懂,如果理解产生了歧义,那就得不偿失了。

中国的小说和散文,如果我选择的话,首推冰心,就像如果读国外散文的话,一定要读泰戈尔,他们都是让人纯净的伟人,他们始终不渝地高呼着爱与希望,在加上他们无与伦比的文笔,何止小孩,生活在浮躁中的成人在华灯初上之时,灯火阑珊之处,都可以反复揣摩的,那才叫真正的心灵鸡汤。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理解世界,可是我们接近世界总是从爱与希望开始的。舍冰心就谁?

按照这样推算,老舍先生的文字可以读一下的,在往下就只能选赵树理了,赵树理的文字的可取性在于它能为孩子重新推开一扇窗,让他们知道农村是怎么回事,其他的几乎不要读了,尤其是杨朔的什么童子面茶花之类,那只是告诉孩子们怎样写八股文,而忽略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杨先生是个很好的写手,绝不是出色文化学者,他能在全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散文,只能说明他只是个出色的写手。他的身边当时没准就有人饿死在路边,他却写出了如花如雨的《荔枝蜜》,至今我都无法理解。文字一定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的,就像人总该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一样,否则要文字何用?

一定还要看一点科普读物,作文已经不是一锤子买卖了,孩子的未来是多姿多彩的,光看名著太过狭隘,充其量只能掉一下书袋,多点谈资,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书单上的内容依然很多,可谓应有尽有,涉及面很广,我只提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足以,其他可以统统不看,干嘛?又不是专业人员,有必要那么多吗?还有八九十年的光景,什么书看不完,什么书不可以看,干嘛一口吃一个胖子,吃得了吗?不如等到以后再说。

这样一来,我只推荐十本书。 《上下五千年》(包括世界版)、《三国演义》、《水浒传》、《安徒生童话》、《希腊神话》、《天方夜谭》、《中国童话精选》、《欧亨利小说》、《繁星》、《十万个为什么》,也该有个一百万字,一般孩子能看完就可以了。至于有志于文学的孩子或者是勤于阅读的孩子那自然另当别论。

我们总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难道孩子就应该输在途中跑和冲刺阶段吗?刘翔的起跑并不好。也不是在十一二岁就站在世界之巅的,反倒是我们的青少年足球曾经厉害无比,最后发现不过是自欺欺人,不该厉害的时候厉害的很,该厉害的时候就厉害不了啦!道理是一样的。

读书不是为作文,至少不是直接为作文在做储备,小孩子读书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技能,培养喜好阅读的兴趣,而不是今天看了一本书,明天就可以从中汲取材料写出雷人的作文了,那样就不如让孩子背作文书,也许很容易蒙混过关。

孩子们的老师也推荐了不少作文选,我实在读不出好在哪儿,无非语言精致一点、词语用的多一点、表达出主旋律的意思,段落的设置也算规范。按年龄算的话,也属不易,可这样就有普及和推广作用吗?是不是一个孩子捏着鼻子全世界的孩子都得跟着后面捏鼻子,小孩子作文能好到哪儿,无非是造两个星星。

今年高考出现了一个高手,用的全是古文,一气呵成的,但很难认,很不好理解,老师自愧不如,一下子网络爆炒,大有神仙下凡的架势。可我就有一个疑问,文字是好,可全世界都读不懂,这样的文字还有存在的必要吗?而且这个小孩,明明知道这样的文字出现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却剑走偏锋。无非有两个可能,一是比较自信,这是我们期望的,另外就是想获得眼球效应,自我炒作,那就不太好了。

孩子的作文要求不要太高,能把话写周全就不错了,再具体一点就是知道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和交流,有一点属于自我的感受就更好,最主要的还是真情实感,其他并没有什么要求。据此看来,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都是好作文。所以没有必要再作文上投入过多,导致揠苗助长的覆辙。

并非每个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认为的,如果作文中确有技巧性成分占的话,那么,在写作的起步阶段——小学阶段,技巧的比重应该很轻,如果过于突出技巧的话,容易把孩子引入歧途。我身边的孩子成天背成语,只是为了某天在某篇作文里,能使用到这个成语,博得老师的欢颜,守株待兔,得不偿失的。我身边还有老师在上作文指导课时,首先预设了作文的情境,然后准备不少相关的词语,伺机让孩子用上,总不至于是一篇太差的作文。比如记一场体育比赛,老师准备着诸如争分夺秒、十分激烈、挥汗如雨、不相伯仲、喜笑颜开等词语,然后要求孩子们全部用上,这哪是作文,这是给孩子下套。体育比赛的魅力就在于他的不可预测性,你都设置好了,他还写什么,这样的作文我鼓动孩子不要写,或者坚决不要用这些词语,可孩子只听他老师的,我也没有办法!

我孩子也算写过好作文的。我记得三年级的时候,孩子写了一篇记述某次活动的文字的,写的是防震预演,过程记录的算清楚,还分了段,字数不多,但绝对符合课标的要求。我最感兴趣的是他的最后一句:这时,还没有地震呢?可以说天然无雕饰,我连连叫好。本来嘛!准备了好长时间,没有地震,他怎么可能不发出感慨,这句是他到喉管的话的自然释放,你如果偏理解成他希望地震那就是你的理解偏差了,所以我认为这是篇好作文,可别人不认为。

前两天,老师有布置了一篇作文,是写老师的,孩子很务实,说老师上课喜欢走题(不过,小东西也渐渐懂得世故了,学会在走题上加双引号了,不过质朴尚在,因为从他写的事例可以推断老师上课可能还真在走题,并不是什么欲扬先抑的手法),实话实说的作文未必能有高分,一遇到类似的情况,他老娘就和我吵,说受我的影响,我才不理呢,我说这不是错误,就应该这样,可是我说着说着,声音越来越低,底气不足啊!

有趣的还是这篇作文的结尾,孩子写到“我们原来的老师姓朱,她调走了”。文章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这个老师,却在结尾处很不露痕迹地写到这个老师,说明孩子是很习惯于原来的老师的,这样朴实的句子其实很有力量。但是,这个结尾别人会认同吗?至少按照我的判断,一直以来的评价是这样的结尾不能做到前后呼应,这样的作文不算好作文,而我个人的理解只能是离经叛道,甚至是因为有那么点亲情因素在作祟,我自然只能选择缄默不语。

作文、作文、一写头痛,这是孩子们的口头禅。这样要求作文的话,头不疼才怪呢?因为细化的标准约束了孩子们的伸展,他们只能这样写而不能那样写,因为储备,他们又要读这样那样的书,作文是一种精细的雕饰,孩子们如何雕的好。

孩子们上了幼儿园,丢失了天真;上了小学,丢失了童年;上了初中,丢失了快乐;上了高中,丢掉了梦想;上了大学,丢掉了激情;出来工作,丢了专业,结婚了就丢掉了青春。

而最关键的是,无论在何时,我估计,学会了作文,恐怕就丢掉了自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摩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榭上风铃点评:

读书作文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尤其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作者通篇对如何作文做了一番周详的阐述,颇有借鉴意义。欣赏作者佳作,精华推之共赏,问好作者。

文章评论共[6]个
吹糠见米-评论

我儿子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作文不错,写的文章有点小说的味道,想象力极为丰富,爱用典用成语。但我儿子不爱读文学作品。他从小爱读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爱看历史,常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小学生领先一步读历史系列丛书,以及宣传礼义廉耻孝等传统美德的故事,爱看马小跳学数学,菜谱,侦探小说,人物传记。还有,他也喜欢看工具书。晚上做完作业,他经常躺在床上看汉语词典。有时也看我的工具书,如心理医生手册,怎样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等。at:2010年09月27日 晚上8:01

吹糠见米-回复我很害怕他们语文老师给孩子布置的阅读书目,因为有时候没有阅历的大人都难得读懂,如《城南旧事》。 at:2010年09月27日 晚上8:08

理野-评论

好,支持,顶起来!at:2010年09月27日 晚上11:41

老马一笑-评论

顶一下,很有启发意义,怎样辅导教育孩子,很不错的一篇文章,拜读了,问好朋友!祝金安!at:2010年09月28日 早上9:37

子午书简-评论

赏阅美文,问好!at:2010年09月28日 上午10:22

寸心姐姐-评论

很赞同!支持!at:2010年09月28日 上午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