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由卢梭与老子的对比而想到的grandchw

发表于-2010年09月19日 下午4:22评论-2条

在伊犁等待的时候,重新读了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细细品味着卢梭这篇激情洋溢的著作,尤其是,当我读到他以生动而形象的语言,阐述着他鲜明的观点:私有财产是产生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的时候,我联想到一个人,一个比他还早两千多年的中国老人,也曾用了相似的语言表达了相近的思想,他就是我们的道家鼻祖,老子。

卢梭在他的书中对人由野蛮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化过程时,这样写道:“随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不断进行交流,人们的心灵和精神相互地发生作用,人类变得更加社会化,人们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但这个发展时期恰恰是介于自由自在的原始状态与自尊心非常强烈的黄金时期之间的,也是最幸福、最持久的一个时期。。。。。。在这种状态下最不容易发生变革,而且对于人们来说这种状态也是最好的。只有在某种不幸得事件发生,人类才会离开这种状态。。。。。。作为一个事实,这似乎可以证实:人类生来就是为了永远停留在这个状态的,这也证明这种状态是世界真正的年轻时期。后来的所有发展只是从表面促进了人的进步,而实际上却是把人类拖向了没落。”他还这样生动的向我们描绘了,这个转化过程:“只要他们全身心地在做着一个人就能够做到的工作和艺术,不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合作时,那么他们就会活得非常自由、健康、美好、快乐,正如他们在自然状态中所经历的那样,而且他们继续享受不受束缚的交流的快乐。但是,自从一个人需要另一个人帮助的那一刻起,自从一个人发现占有两个人的份额更好的那一刻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诞生了,工作就变得需要了广大的森林就成了需要人们用血汗来浇灌的勃勃生机的田野。随着庄稼的生长,带来的就是奴役与苦难的产生。”

而老子在他的《道德经》第八十章,这样描绘着他理想之中的国度:“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智者,对人类理想状态的描绘是多么惊人的相似,但是两位哲人从这一点相似之处所引申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我们比较一下,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发人深思的东西。

首先,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于老子来说,他的理想之国的观念是一个结果,是一个看惯了诸侯、权贵们为了自己一人的贪欲而频繁发动战争、相互争斗不休,以至于老百姓民不聊生的乱世局面之后,对现实的一种深刻反思,是一种企图摆脱痛苦、纷乱的现实世界的一种理想的归宿;而对于卢梭来说,他的理想之国只是一个起点,是他对社会、对人类不公平现状反思的一个基点,尽管他认为人类从此被拖向堕落,但他并没有停止他探索回到人类理想之国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追求人类平等的脚步,也就是说,他的理想之国只是追求人生而平等理想的起点。而这两本书不同的出现方式,说起来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相传老子骑着他的青牛准备西归隐居,在过关口时,令子尹远远看到紫气东来,便猜测来的是一位得道之人,便故意跟老子所要通关令牒,老子自然无法拿出。于是令子尹便向老子学习得道的秘诀,老子别无他法,只好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给他,才骑牛西去不知所终。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是他在经历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流浪到巴黎,偶然于杂志上看到第戎学院的一则征文广告后,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成的一篇论文,并一举获得了成功。一个是不知多大年龄的得道老者的归隐之作,一个是历经痛苦、终于得以崭露头角的开山之作,其背景和书中所表达的理念自然迥异了。

其次,这两本书所带来的效果也是大相径庭了。老子在完成《道德经》之后,我们看不到他其他的作品,但可悲的是在他之后的历代无论学者、还是思想家竟然就把这本书奉为圭臬,或把它当做一座不可超越的仰止高山,或把它当做思想和生活的教条、准则,或把它当做终身研究的饭碗,为他注疏、释读讲解,更有甚者竟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修身练气、求道升仙的工具,不仅仅《道德经》一书有这样的遭遇,被我们誉为经典的《四书五经》,历经了几千年的研究和学习,其结果不也是如此。而卢梭在完成他的这本书后,以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作为基础,接连发表了《新爱洛依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忏悔录》等著作,他的思想体系也一步一步趋于完整。更为可贵的是,他的人权、尊严、平等、自由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更改变了西方世界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影响着西方思想的潮流,他本人也被托尔斯泰誉为“十八世纪世界的良心”。

再者,这两本书及其不同的影响折射出了中国和欧洲、或者说东方与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况。面对现实世界的苦难和不平等,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更多的时候是作自身的反省和思考,不仅道家讲究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儒家在更多的时候不也是提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我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遇到“邦无道”之时,不还是采取的隐居江湖、退回到自身的小天地中,追求自身的平和与自足吗?于是有知识的人身逢乱世便以嵇康、阮籍为榜样,谈玄论道故作惊世骇俗之举;没有文化、无法接受教育的人便如阿q、祥林嫂一般麻木、自欺欺人地忍受着非人的生活。而卢梭们则不然,他从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出发,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研究,深入事物的根源,探讨这种不平等的起源,并进一步探讨如何改善这种不平等的方法,尽管他们知道要完全灭绝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回到人类的理想国度是不可能的,但作为现实生活之中的人,如何最大限度的去追求人的平等、最大限度的尊重个人的尊严和自由,还是有可能的,所以,他们一生都在为这种限度而努力。

同样是在自己文化中有代表意义的书,我们的《道德经》一开始就显露出了沧桑和衰老的气息,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显现的是一种敢于向现实挑战的活力和战斗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grandchw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静的一叶小舟点评:

中外两大思想家的对比探讨,看出作者深厚的功底。
当今社会的主流观点,恰恰的忽视了事物的过程,而追逐结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经济繁荣与否来取舍行为,势必抹杀了明显易见不公平。最典型的观点就是阶段论,把痛苦、堕落、腐败、欺诈、盘剥统统的演化为不可避免,实乃悲哀。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最大限度的去追求人的平等、最大限度的尊重个人的尊严和自由,还是有可能的,这和发展并不矛盾。

文章评论共[2]个
理野-评论

佳作,欣赏,问好作者朋友!at:2010年09月20日 凌晨0:00

grandchw-回复谢谢 at:2010年09月20日 上午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