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嘴上的功夫木伯

发表于-2010年09月17日 上午11:48评论-0条

会说话是一门素养。俗话说,好马出在腿上,好汉出在嘴上。因此不会说话的人,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好汉。而只会说话的人,最坏也不是孬种。

先看这段话:最高法等4部门通知要求,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活动。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犯罪分子,要坚决依法严惩,罪当判处死刑的,要坚决依法判处死刑,与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的职务犯罪分子,一般不得适用缓刑。

这话听起来铿锵有力,看起来大义凛然,绝对是正确的好话,没用的废话,伟大的空话。光看其中的形容词就够壮观了:又是“依法”,又是“当判”,又是“坚决”,又是“严惩”,这些就跟给慈禧太后的谥号一样,恨不得将天下祥瑞的词都给它用光了。

只是略加推敲,就有点糊涂:都“依法”了,还有“严和宽”的区别吗?难不成现在又是一场80年代初的“严打”运动?都“当判”了,还有什么“一般”?难不成长期以来都有“二般”“三般”等非一般状态?再有每次通知都要“依法”,到底有多少“法”?是不是这玩意每天都变,每人一部?附带的,如果“法”就一部,实际上一直就很少或很难执行,那就靠这一张通知就能管用?反正总结一下听完这个通知后的感受,就是这食品肯定是越来越不安全了。

有些话,谁都知道没用,可还是要不断的说。例如和谐,幸福,稳定。毕竟没人说自己就是要破坏和谐,就是要自己找难受,就是要发动恐怖。就是厦门散步的市民也说自己是为了健身的散步,就是重庆的文强也说是不利为重庆的稳定而工作,就是自焚了的户主也说是为了寻求永恒的幸福。只是看着这些这么美好的词身上,都染上了一层血污,总觉得时常有些颤抖。就如同看到三十年前任何一条趾高气昂标语,以及每一条标语带来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一样。

中国人历来讲究听锣听声,听话听音。鲁迅总能从三纲五常里读到吃人二字,受鲁迅熏陶这么多年,不少凡人也慢慢喜欢从字里行间外看话里的内涵了。

就说这房价吧,天天都说是历史上最严格的调控措施,可终究也只是针对“过快”的“过”字。调控的效果总还算有吧:看看至少唱涨派暂时降低了声调,开发商也喊自己愿意“从了”,这样政府多少就给自己调出了点面子。至于结果到底是“已经回暖”还是“继续博弈”,那就无关紧要了。到头来,投机的照样投机,没房的继续瞪眼。不知道一段时间后,是否还会再出台一个房价调控政策,就跟连续十年每年一个一号文件一样,那调控力度也是一次比一次大。想想十个一号文件下的三农问题,也许正对应了十年以后房价的未来。这正应了句广告词“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再说这钓鱼岛吧。一边说是自家的领土,一边还不敢上去。一边吓唬人家小心,一边看着自家船长被关着。话总说的理直气壮,事总做的稀泥软蛋。合起来,整个就像煮熟了的鸭子也就剩一张嘴硬了。

会说话的人吃香,不会说话的人着凉,这是必然的。所谓哄死你了不偿命,吓死你了活该。这自然就回归了鲁迅先生的《立论》: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你只能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当然,就也就是学生说话的水平,距演说家还差得远呢。

关于历史上伟大的演说家,美国《展示》杂志列举了八位。其中有: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英国首相邱吉尔,妇女领袖苏珊·安东尼,美国总统罗斯福,革命导师列宁,奥地利作家赫塞尔,不合作运动创始人甘地等。

将他们对比一圈,要是单从演说的效果上来说,真正的演说家,其实就俩:第一是希特勒,第二是列宁!第一人由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演说成了驱动整个德国驱入疯狂杀戮的战争狂人,奠定了自己“最具威力的演说家”当之无愧的地位。第二人用自己的两张嘴,演说的整个俄国都跟着他闹了革命,不仅推翻了沙皇,还改变了世界局势。这都是出在嘴上的好汉!只是第一个现在已经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第二个打下的江山又被他自己的后人推翻了。

要达到会说话的层次,一定需要相当长相当艰苦的训练。刚看了一段母子对话,抄录在这里:

“妈妈,我们今天又被罚站了。”

“为什么?是不是不听老师话,惹老师生气了?”

“不是,今天早上大家在操场上升旗,每个周一都要这样罚站。”

“妈妈,今天上体育课了,体育老师最凶了。”

“你们体育课学什么了?”

“就是罚站,让我们向前看齐。”

你看这孩子多不会说话。

相信通过教育,用不了多久,这孩子就会彻底改变这种不会说法的天真,而代之以下面的成熟:

“今天我们在操场升旗,看着胸前的红领巾和鲜艳的红旗,一个个热血沸腾,发誓要好好学习保卫祖国。”“今天我们在体育老师指挥下,整齐一致向前看,大家都非常遵守纪律。”

这话是呆子瞎编的,不知道在老师看来是否能毕业?

于木鱼宅

2010-9-17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静的一叶小舟点评:

正如文章所列,此类事件不断的发生,又有恰如其分的解释和托词,中文之丰富的含义可见一窥。这一特点,还是不用为好,用多了便失去了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