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中华民族对“圆图腾”崇拜的月饼,不仅是“秋暮夕月”的祭品,也是“团圆、圆满”的象征,更是对天人合一的“月圆人也圆”的 “道”文化的终极追求。
循环渐进的民俗,在约束人们行为的同时,也将一个民族用文化载体凝聚为具有共同认同的群体,形成具有“民族力”的精神家园,使我们“人”的栖息地充盈着“天意、神赋”的存在意义。
◎◎◎ 月饼首先是“饼”
人的思维具有“以我为主”的惯性特征,由此,认“神”如人:神亦有七情六欲与喜怒哀乐,尤以“吃”为首。因而,月饼又称团圆饼,取“月圆”之意,皆因认知“月圆之日就是月神授意之时”,将团圆饼做成月神显灵时的圆形,以获取与月神的共通。
祭拜重在仪式,人也很在意自身于世俗世界的存在形式与神意之关系,既然月神授予世间的形式呈现为圆,那么,作为人对月神祭品的月饼的根本特征理应突出的也是一个“圆”。
◎◎◎ 圆是世界观
人们见到的是,不但月亮的空间存在形式是圆的,自然界中的其它物体的物理存在形式几乎都是由圆形构成:小到花草树木,大到太阳天空。又因其成长运行轨迹也构成圆形,人们就将“圆”认同为世界的本质。
由此,产生了佛教的“六道轮回”:认为一切生命,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中生死相续,永无止息,并有因果报应。而道教认为,人死后为鬼,生前的修行可累计延续,所以人死成鬼后,仍然可以继续修真,成为鬼仙,也可以选择投胎。
以唯物主义的视角,自然界里的万物,都是由物质的分解或组合所构成,在物质的循环过程中,遵循能量守恒。
◎◎◎ 圆是人生观
生于死、善与恶、主体与客体、有限人生与无限世界的二元矛盾,构成人生观的文化困境。这种困境是由人类的认识局限所形成,“存在即合理”主义哲学只解决了这种认识论的处境,却没有找到仍在“黑暗深渊”中挣扎的人的精神出口。儒家给出的只是有利于阶级统治秩序的纲常道德伦理,却没有解决人生的终极意义。于是,只有认明“上帝”的旨意或儒家的“命”,人类才得以“自圆”。
然而,偏偏有人企图征服自己的“命”。炼丹、修行,或寻长生不老药,以永恒解决人生的圆满,或以死后肉身不腐来换取永恒。因而,民间有“死人高于活人”并以死后身体完整为圆满人生的意义追求。
现代理性主义的有限性也剥夺了人生的精神归宿,使精神价值与意义无所归属。人类因找不到真神而产生的虚无感使人对自身产生恐惧,祭起的上帝亡灵也不肯收留人类缺乏自信的精神灵魂,于是,尼采在一百多年之前就宣布了“上帝已死”。
还是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了人生的“圆满”观:圆既是空无,也是圆满。它无始无终,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任何一点出发都能回到原点。人生就是在画圆,圈阅的是时空:有人把自己的时空打扮得花枝招展,有人在自己的时空内塞满抑郁黑暗。最后的悼词是他人对你时空的压缩,然后,打入地狱或送进天堂。
◎◎◎ 圆是文化观
圆是最简单而均匀无邪的构图,圆上的任何一点到圆心都是等距。它包含了人们追求公平和谐而圆满的文化理念。
以皇权为中心,各级地方为半径而建立的中央集权,具有封建社会“同心圆”的政治文化特征;以生命为中心,时空为半径而建立的“自我”,构成人际关系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圆心为分点,由黑白两鱼各占半圆空间的太极图,是中国“易”文化的鼻祖……
有人说,真正的人文精神就是“圆化”的精神,将人类的苦难、空虚、沉沦等一切不幸圆化为神圣而伟大的真爱与和善。
已连续几年没有吃月饼了,不再因为是贫穷,而是乏味。但今年的八月十五想再吃,只因这“月饼之意不在吃”。
-全文完-
▷ 进入子午书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