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日为何叫“端午”?
纪念不是为了忘记,为一个远古投江诗人的设立祭日,标志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从政史上第一个无奈开端。一个个粽子成为内心解不开的纠结,升腾出悲情。 幻变联想与叹息,因为,我们仍在吟唱你永恒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兮。
诗 人
表面看来,诗人之死源于对当时现实的绝望,然而,何尝不是诗人对自己堕落于政治的悔恨,投江,洗净灵魂与肉身。滔滔江水成为最好的归属,诗人以诗人的思维选择的决绝方式。
一个头脑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遭遇政治,本身就是不幸。诗人之于诗人在于感性事物,嬉笑哀怒皆为诗行。诗人血液里流动幻想、激情 、率直、敏捷,诗人为内心的感受而生,个体精神恣意出千古《离骚》,绝唱《九歌》。古今中外有成就的诗人,谁见过情感深藏不露者?对于政治,诗人个性先天不足,仕途上长袖善舞者无不精于虚伪、融会诡计,慎密算计之术。顾左右而言他,掩饰真实意图达到某种需要目的。悲哀的是诗人跻身政治漩涡,相遇政客,两种截然相反的个性尖锐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因为性格率真,诗人从踏进楚宫第一步即将自己内心投入煎熬,“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精神上陷入“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的深哀,无法自宽的悲愤。诗人写下了“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的诗讖。悲剧发生不可避免。
以后的今天,诗人投江自尽的惨烈一幕投影在时光之幕。可叹,今日众生,端午仅存一点对人类味蕾生理本能满足的兴趣。已然丧失了对诗人刚烈和骨气的凭吊勇气。偶有颠簸心灵穿越时空,诗人荡然浩气才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业已麻木的神经。
千年前,汨罗江以清澈宁静拥抱了一个天才诗人的灵魂;千年前, 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一跳跳出亘古悲壮。泛黄的历史,尘封的记忆,粽子飘香的晨曦中,讲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出演一幕又一幕政治舞台悲剧的主角。战国春秋孔子不得志,商鞅五牛分尸,李斯被斩腰,秦朝焚书坑儒,汉代司马迁宫刑,魏晋嵇康断头,“唐宋八大家”的削官流放,明清文字狱,“戊戌变法”谭翤同的血洒刑场。可以说,知识分子史无处不失意,总是弥漫血腥滋味。
中国式教育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让中国知识分子的基因组发生变异,渴望出世,读书做官变成读书的终极目的。无数的中国知识分子怀揣济世救民愿望一头钻进了仕途。很不幸,他们没有看清楚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政治对文化强势压制欲,于是,知识分子一旁的各抒己见,或者走进政治行业的知识分子一旦露出强烈的个性都是为政治不能容忍。所以,中国历史上那些真正的知识分子仕途上从水土不服,跌跌撞撞,直到惨遭杀戮:
古老的中国教育方式,到底给了知识分子伤痛。 知识分子在仕途上的悲剧归咎于中国古老的的功利性教育一点也不为过。为了“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当下的大学里充斥着学术腐败,原本做学问的大学校长需要行政化,官场上下不时出现胸前挂着博士硕士的鱼肉百姓之徒。现在,想做官的知识分子与日俱增,潜心学问的学术气氛消融殆尽;读书人的背脊骨严重缺钙,太多膝盖权力酸软。如果抱石投江的屈诗人天上有知,恐怕,很失望,很惆怅。
宽容地想想,人各有志。既然“读书做官”是社会教育的一种需求,教育当然应该满足广大有志于仕途的学子。反思历代中国教育,缺乏的针对被教育者个性制定培养目标的“分层次”教育意识。教育改革在提倡继承中国传统教育实用主义原则前提下,重视学生兴趣为根本,从求学者的需求出发,把学生分为若干类型:想当官的、想做学问的、想?????,若干兴趣类型,定能培养出各行各业的能手。为了满足中国知识分子“官”情节,防止有知识的人厮混于官场而避免个性张扬而带来悲剧的附身符。课程改革方面,强烈建议大学里开设“做官学”作为大学任何专业必修的公共课,这样,为有志于知识青年们奠定做官之道。
想必,有了这样教育改革,历史再不会诗人对政治的绝望,投江自尽的惨剧将不会重演。
粽 子
包粽子是一场思辨。
粽子的一生皆在受苦。成棕前,浸泡糯米,是让原有的筋骨酥软,不管请不情愿,要成为一粒粽子,表象上受五花大绑之苦,可怕的在于捆绑灵魂的目的;身体被束缚固然行动不便,灵魂要是被束缚,精神万劫不复。人生的悲剧在于承受无语言对的孤独与痛苦,孤行在生命旅途。被强加入心中的各种各样的粽馅,鲜美了粽子味儿,却污浊了粽子原始的清香,让其失去了本真。
中国人创造这种食品,除了满足味蕾的需要,不同口味粽子中窥见中国文化中强烈的独立意识,惊讶于其对思维发散的容忍度!中国儒家文化讲究思想大统一,于是,统一思想人往往对异想的人起改造的欲望,拒绝思想改造者必须要有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忍受独立于世的孤独。正是如此抑制了民族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的探索精神,违悖了思想统一于真理的规律,千年中国封建社会才在科学技术方面停滞不前,落后挨打。
与意识形态的大统一相反,中国人在饮食方面却完全不讲究大一统,中国人最为活跃的思想领域非饮食文化莫属。这点从其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产生社会所公认的中国菜肴流派可以证明。当意识形态领域遭受桎梏,思维必将在其他方向寻求突围,人类生命要维持下去饮食是关键生存与食物体现了自然界生物之间原始的联系,人类可以拒绝某一种思想学说,原始本能使人不可抵御食物的诱惑。所以,中国不百姓选择了饮食制作作为思想突围途径。中国菜系在一定区域内,体现了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成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鲁、川、苏、粤 、浙、闽、湘、徽 “八大菜系”。往往最有特色的地方菜肴最受各地各色人等承认追捧,争相品尝。创新不断,佳肴辈出,食客趋之若鹜。极少有人在饮食上实行思想统一措施。意识形态在饮食领域的放纵,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同样一道回锅肉,四川人各家能炒出不同味儿,中国菜的一地一味,出现众多适合芸芸众生的各式美味佳肴。丰富发达,与时俱进的中国饮食文化如今也傲视世界饮食业,是奇迹,也不是奇迹。
美味走到哪里都是美味,美味如何诞生需要深思。思想插上翅膀,自由飞翔,也许将让我们看见高远星空,触摸到分分秒秒的心跳。
日子好了,兜里有钱了,如果愿意,现时能品尝天下美食;遗憾咀嚼精神自由的美食一直在等待之中。
2010端午
-全文完-
▷ 进入梅香如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