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成语叫“江郎才尽”,江郎为什么会才尽呢?
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钟嵘《诗品》)
这个故事是说,江淹原来才华横溢,是因为有郭璞的神笔相助。现在,郭璞拿回了他的神笔,江淹的才华也就随之散失殆尽。这个解释明显地牵强附会,并且带有严重的迷信色彩。比方说,皇帝要统领天下,那就得服众啊,于是就有了皇帝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或“红光满室,邻里望见,惊以为火”之类的附会。要是这个皇帝随着他的朝代一起垮台了,那肯定是上天做了一个局,东北角一颗星陨落下来了,既然天神要废了他,他还有不垮的道理?对于江淹中年以后的才思枯竭,人们一时半会也找不出比较合适的解释,乡里坊间有人攒出这么一个故事,以笔代才,笔去才尽,大家感觉有了这个故事心里平和多了,于是也就相信了。文人们更是喜出望外,由既是文学大家又是游仙方士的郭璞来收回江淹的才气,不仅江淹的地位提高了,大家还不跟着脸上有光?于是,这个故事便被记载并流传下来也就合情合理了。这就好像一个武学宗师,要废了弟子的功夫那还不是小菜一碟。何况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颇有点“此乃陛下家事也”的味道,我们自然也就只有叹息的份了。
然而,也有时人或后来者对上述故事不以为然。明末文学家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说,“江文通(江淹,字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在张溥看来,江淹不是被祖师夺才,而是江淹怕文采超过皇帝引来祸患,故意卖傻明哲保身。这种说法与当时明嘉宗天启年间阉党专制下的黑暗腐败的政治局面不无关系。身为复社一员的张溥向来凝重刚健,激昂慷慨,所以言语之间透露出对江淹的鄙夷之气,以及对当时政局的抨击之色。
这以后便有许多人指摘江淹,才尽之故,实在是因为仕途太得意。俗世的享乐,官场的角斗,便让江淹折损了才情,因为毕竟,真正的才学都是摔打历练出来的。早年江淹身陷囹圄的时候,上书建平王景素,满篇豪情:“下官本蓬户桑枢之民,布衣韦带之士,退不饰诗书以惊愚,进不买名声于天下。”(《梁书·江淹传》),而后来,受封临沮县开国伯后,江淹却对子弟曰:“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两相对比,江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清人姚鼐便说,江郎名位显赫之后,“尘务经心,清思旋乏,”花花公子一样的生活,江淹不才尽都不行,江淹才尽是因为富贵啊!
这样看来,是富贵毁了江淹。因而,江淹的故事便多了一层警醒的作用。明末清初的毛先舒在《与子侄书》中说“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话中虽然没有提到江淹,但把江淹作为案例训示后人,恐怕是毛先舒的本意所在。
“及至晓得收拾精神,近里着己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江淹老的时侯,不知道是否因为自己的才尽而痛苦过,但是,这等意味深长的话语,却是我们应该深深记忆的。
-全文完-
▷ 进入黄马骊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