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涿鹿县城没有停留,买了去矾山镇的汽车票,上车不是检票,而是乘务员把大家手中的车票收回,然后到哪一站,由乘客自己报下车的地方,坐过很多车,头一次见这样很奇怪的检票方式,虽然自己很不习惯坐车凭证被无缘无故地收走,但入乡随俗,看大家都不反对,也就没张口索要。乘务员对收回的票,几乎没有看,买了短途的车票,而多坐几站,估计也行得通。可是后来,我发现自己的想法不正确,司机、乘务员与许多乘客都是熟悉的,有些人在哪里下车,乘客自己不说,司乘人员也是知道的,如我这般外地人,并不多的。
当我在黄帝城门前下车时,正下着雨,重檐飞角的大门有一条横幅“中华三祖圣地-黄帝城文化旅游区”,偌大规模的宏伟建筑中,只有我一个游客,花三十元买门票进去。被雨中冲刷的甬道十分洁净,甚至如平静的水面一样,可看到两边苍松翠柏的倒影。
左侧有木头栅栏围墙,上写“黄帝八卦阵欢迎您”。进了朱红大门,里面还是别有洞天,实际就是迷宫,红色的圆墙,或者被堵,或者有树枝拦住,或者通向里层,难度不大,转不了几个弯路,就到了中心的亭子,亭子也是空的,除了顶部太极图外,没什么可看的了。
出来继续向前,三祖堂东侧,立着“港土归根碑”和三棵归根松,是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前夕,吉林省三位青年,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发起“龙脊上的足音”活动,挟长城之土撒香港,千里迢迢带香港三岛之土,耕植于三祖堂广场,栽植了三棵回归松,在回归松前矗立起一块高达一千九百九十七厘米的花岗石“港土归根碑”,碑由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太平绅士陈玉书先生题字,碑记由县长张卫东撰写。与它对应的是“澳土归根碑”,源于“澳土归根母子连亲活动”,由澳门杜岚女士与涿鹿任昌华先生发起实施,于二ooo年澳门回归一周年之际立“澳土归根碑”,碑名由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题写,碑记由全国政协副主[xi]马万祺撰写。
高大广阔的平面祭坛,一侧为巨大的鼓,一侧为巨大的钟,钟鼓虽是中国文明产物,但如果用来表现黄帝十二律吕,又未免少了一些,其代表的含义也难以说清。钟鼓之侧张贴有收费标准:一声平安、二声身体健康,三声心想事成、五声步步高升、六声财源广进、八声八方来朝、九声金玉满堂,一声五元钱,直至九声五十元,四声、七声没有好的讲究,“四”不用应是受了广东话“四”与“死”同音的影响,“七”不用则是“四七”与“死去”谐音。这里面并无任何传统文化因素,钟鼓之设只是做为赢利工具而已,古人说“官清司隶瘦,神灵庙祝肥”的现代版本而已。
但鼓确实与涿鹿与黄帝有关系,据《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在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鼓是通天的神器,《乐记》记载:鼓鼙之声讙,讙以立动,动以进众。君子听鼓磬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大鼓小鼙声响很喧腾,喧鼙的声音可以使人激动,激动可以促使军队前进。君子听到鼓鼙的声音,会想起统率军队的将领。
黄帝十二律吕中有四个与钟有关:黄钟十一月,夹钟二月,林钟六月,应钟十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这种巨大的人形钟架是挂朝钟的,它是皇权君威的象征。《乐记》记载: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钟声铿铿,铿铿声可以表示号令,发出号令可以使人气势勃发,进而激起勇气。君子听到钟声,会想起冲锋陷阵的猛将。
“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彼亦有所合之也。”君子听音乐,不止是听音乐的铿锵之声,而是要从其中生发出联想和共鸣。随便花几个钱就能捶击的钟鼓,也就没有了庄严,难以由此联想和神往起数千年前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涿鹿大战”“阪泉大战”的激烈并澎湃心潮。《诗经?周南》篇中有“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的句子,现在钟鼓的作用,或许也就是这样,供俗世小儿女娱乐罢了。好在我是唯一的游客,没有受铜臭驱使的嘈杂钟鼓之音的打扰,至少保留了一点神圣的环境静音。
平面祭坛之上,座落着三祖堂,是一座仿唐建筑,仿照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唐朝建筑佛光寺建造,重檐飞角,恢弘壮阔,全部木质结构。堂内,十二根高耸的立柱,支撑着巨大木结构屋顶,拓展开七百八十平方米的肃穆空间。古朴、逼真,高五点五米、宽四米的黄帝、炎帝、蚩尤的塑像,正襟危坐在祭堂内,气宇轩昂。三尊塑像各得其所。黄帝居中而坐,略高其他,双目凝视前方,庄重、安详。炎帝居右侧,身披稼禾,左手抬起,双目沉思。蚩尤右手叉腰,左手握拳,身着兽皮,双目圆睁。
据郭沫若考证,“祖”的左部首会意,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右为“且”本义是男性生殖器,“祖”指已故男祖先,是进入父系社会后,生殖崇拜的产物。也就是说,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民族进入父系社会的始祖。但在历史上,并不曾把三位祖先同堂祭祀。已知中华民族最早礼仪的祭祀就是《礼记》中记录的“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有虞氏就是三王中的虞舜,那时就已经奉黄帝为共同的祖先,实行祖先崇拜,有了民族意识、谱系意识。郊、禘、宗、祖四者谓祭天以配食也。祭昊天于圆丘曰禘,祭五帝于明堂曰祖、宗,祭上帝于南郊曰郊。有虞氏出自黄帝、颛顼之后,故禘黄帝而祖颛顼,舜受禅于尧,故郊尧。也就是说有虞氏冬至祭昊天上帝于圜丘,大禘之时,以黄帝配祭,主祭的昊天上帝是传说中的神,没有人见过,配祭的黄帝是现实中的人,是繁衍自己家族的先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定胜天能力的进步,想象中无所不能的神的地位逐渐被现实中领袖群伦的人的地位所取代,昊天上帝等虚幻的神只有朝廷去祭祀,而现实的祖先黄帝却在朝廷和民间得到了共同的尊崇。《史记?封禅书》介绍,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灵公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祠炎帝,汉高祖作北畤,祠黑帝。《通典》中说“唐虞祀五帝于五府,苍曰灵府,赤曰文祖,黄曰神计,白曰明纪,黑曰元矩”。青(苍)帝、赤(炎)帝、黄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称五天帝。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间的五个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炎帝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后来,五天帝与五人帝渐渐模糊了界限,没人说得清做为天帝的黄帝、炎帝与做为人帝的黄帝、炎帝有什么区别了。祖先也成为了神,神也成为了祖先,祭祀的仪式只有一套“天人合一”的体系而不是天人相隔的两套了,但黄帝、炎帝却是分别祭祀的。蚩尤受祭祀则是在齐国,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什么是“兵”, 《周礼》中解释:戈、殳、戟、酋矛、夷矛也,也就是武器装备,可见蚩尤是以武器精良著称。
在大殿四壁绘着四幅大型壁画,分别是“涿鹿大战”“合符釜山”“定都涿鹿”“阪泉大战”。记录了以黄帝世系建立标志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民族从游牧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中融合,融合后的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与蚩尤融合。通过战争陆续融合了各部落方国,合符釜山,推轩辕黄帝为天下共主,中华民族首次有了天下共认的领袖和统治者,同时确立了中华民族统一的龙图腾,定都涿鹿,建造黄帝城,亦称轩辕之丘。
“祖”是一夫一妻家庭制度确定后的祭祀方式,也就是说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只能有一个祖先,有自己明确的父亲母亲,不可能有三个祖先共同生育出一个后代的事情发生,一个祖先意味着中华进入文明时代,多个祖先则意味着蛮荒野蛮的非文明时期。
尽管楹联写着“创文明光昭天地,融部族福泽子孙”,中华三祖堂的提法本身就非常不文明,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不知“我的老子倒底是谁?”所以任何有羞耻心的中国人到三祖堂参观最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乱拜祖先,黄帝、炎帝、蚩尤绝不应该出现在一个祠堂中的,因为他们中只能有一个人是我们自己的祖先。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有部电影《最佳女婿》,讲述一个美发师纪、一服装设计师和一个风水师合伙开了一家新潮美发店,三人皆被隔壁理发店老板的女儿的魅力所吸引,一次晚餐聚会,三人酒醉后竟误与老板女儿同睡一室,导致其有了身孕,却因为血型相同,不知孩子的父亲是谁。中华三祖堂则于一九九四年八月破土动工,一九九七年十月四日正式竣工,其创意也许是受了电影《最佳女婿》的影响罢。
祖先不但不该乱拜,更不能数典忘祖。但放眼当今之世,热衷拿绿卡改国籍的人,恐怕也真不知道祖先是谁呢!
我一边沐着风雨一边思想着,当我从后门绕到前门时,发现电动门已经关上,真是一个游客也没有了。
-全文完-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