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平淡得一如既往。偶尔也会冒出点奇怪的点子,并且随手写了下来。
这些零零散散拼凑起来的文字如同我的生活一样毫无头绪。或许是因为学艺术缘故,生活上,我总是倾向于细腻和随性,喜欢在悠然自得的惬意情怀中,品味着那些天意的偶然和错综交杂的命运。 生活理应是丰富多彩的,却又总是伴随一些毫不起眼的残缺。
从2月20日掐指算起,时间已过了半年有多。回头望去,许多往事仿佛还在眨眼之间,全然不像记忆。每当面对“记忆”二字的时候,我内心就充满了矛盾:如果没有记忆,哪里还有我现在积累的人生? 如果记忆太多,我很可能将会变成另外一个人。 我仍然不太习惯去用既定的十年规划,去破坏随性自然的生活。毕竟生活不需要像工作那么严谨、条条款款、井然有序。过分于追求有序,必将会导致彻底的无序。
记得父亲经常说起得一句话:人过三十,转眼半百。大意在于强调着人到中年,你的绝大部分时间便不再隶属你自己。上班的时候,你的时间是属于公司的;下班的时候,你的时间是属于家庭和孩子;和朋友在一起,时间是属于你们共同的;独自坐在电脑面前时,你的时间是属于任何其它。。。。。。生活往往是这么拥挤不堪,让人感受不到自我。而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养成了一种站在死人角度看问题的习惯:看那花谢花飞、看那尘埃落定、看那阴晴圆缺、看那悲欢离合。心态慢慢放平,有些放不下、了不断的事,也慢慢随之变得模糊起来。。。。。。。。
古语有文曰:“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大概说的便是这彻悟于生活的随性自然之道吧?
生活的彻悟者往往是那些年迈老人。我们每天奔波于这个繁忙、拥挤的世界,难免滋生出烦恼。即便是心里失衡、行为失控的时候,我们多半都在哀怨自己和埋怨环境。而很少去关注那些平淡如水的老人。我一直很奇怪一个问题:为什么老人特别喜欢小孩?
老人,已经过了一个为钱而烦恼的年龄,钱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工具。“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人生信条对他们不再诱惑。他们早已厌倦了在那十里羊肠小道上看尽明暗的交替。他们以穷其一生的经历对生活作了栓色:享受悠闲的生活决不需要金钱。有钱的阶级不会真正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相比之下,童年对于人的一生来尤其显得珍贵,童年就意味着快乐。童年,不需要关注世界,只需关心愉悦和嬉戏。整个童年的世界和时间都只属于自己。
夕阳西下、古道斜阳,重新点燃了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就如同当年的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了童趣、幻想和好奇。他们喜欢孩子并不是喜欢孩子本身,而是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年的自己,为了平慰对死亡的恐惧、为了重拾那昔日难在的童趣、为了表达对生命向往以及对未来美好的无穷寄托。
-全文完-
▷ 进入一半落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