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座城市的西北方位,有一家相亲相爱的四代人共同过着平凡而漫长的日子,说真的他们确确实实是属于一个家庭,但相互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子孙四代;因为这家人的第二代是两位老人的二儿媳,第三代是其小儿的爱女,第四代则是其曾孙无可疑义。
他们间年龄最长的是八十余几,最小的仅只有两周之多。在这里我觉得很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她父母离异,本学期就读初中阶段的毕业班,小小年纪已有近十年失去母爱,而且随着打工潮的影响也是多年缺乏父爱。十几年来,她的祖父、祖母等对她倍加照顾和关爱,可以说生活上是有所依托。但她的父母却把她长期置于“被遗忘的角落”。 而且她还有经常流鼻血的病态呢,真的需要给予治疗啊!她的父母各自打拼在外,身在异乡为异客,特别是她的母亲,几乎从未亲自关切和探望自己的亲生骨肉。
人们说,家庭是个实实在在的概念。然而,对于他们来说,却有着非同常人的体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不同,必然会导致相互间的生活及其它诸多不适。老年人,老古板,旧思想旧观念,对新生事物看不惯,而且对现代的物质文明和教育方式都知之甚少,他们平日里更多的只注重花钱理财,虽然日常生活起居不成问题,可很难踩上当今社会的节拍。不仅如此,他们对隔代的教育还存在偏见。还想让晚辈们个个都一呼百应的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日久月久,难免在心理上产生厌倦情绪。有时为了满足孩子的不当和无理要求,会一切纵容孩子,过分宠爱和溺爱。饮食方面不注意营养搭配,进食进餐盲目和忽略间隔时间,给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就他们那个可爱而幼小的曾孙来说,因吃生冷食物和营养失衡等原因数次埋下莫名其妙的病患,治病时吃药难喂,吊水哭泣;在小的时候,因对某些药品过敏还要到高等医院用昂贵药物。
试想,谁不渴求有正常或更优越的家庭背景和生活质量?谁不希望和顾盼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作为一个正常人,尤其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的人,除了工作以外,谁都想把家营造好,谁都愿为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背井离乡的状况令人堪忧,抛家别子的情景更让人悲愁;爱无限,情永恒,无法割舍,无法取代的亲子之心怎会不牵挂和惦念啊?
当今,政府部门都提倡优生优育。民间不是说“一个馍也要蒸熟”吗?对于孩子在小时要陪伴成长,懂事了要加强教育,成人后更要让脑海里装着父母的恩情。不然,他(她)们会感情淡漠,缺乏责任感。俗话说,养子不教父之过。做长辈的也将会因为错过养育最佳时期而没能尽到责任感到惋惜不已;这可是以后用金钱和财富都弥补不了的损失。
有则故事是这样说的:“一艘船因触礁开始下沉,一位商人用20公斤黄金买下一位木匠手中的一块板,关键时刻商人失去了黄金得到了木板,木匠失去了木板得到了黄金。后来船沉了,商人抱着木板浮在海面救了命;木匠抱着黄金沉入海底丧了命”。这故事不充分说明“人”的价值才是最高吗?故事里的那位木匠虽然得到了黄金却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这难道值得吗?所以,我认为正常情况下,都不要违背现实去茫然地求得身外之财。况且,歌词中写道:“世上只有妈妈好”。俗语中说道:“十个叔叔不如一个老子(父亲)”。各种媒体和资料中表明:父母对孩子要进行德育方面的培养,父母对孩子要进行良好健康的情操培养,父母对孩子要实事求是、合理公正的进行批评和表扬,父母对孩子要及时纠正不良情绪、对兴趣爱好进行必要的培养,等等。这些都特别强调教育孩子有着主要职责的是“当父母”的。人与人之间,亲骨肉也罢,隔代关系是不一样的。作为旁观者,谁会羡慕和欣赏缺乏父爱母爱的孩子,谁会主动解囊相助?最多怀着一颗怜悯之心同情一下。试想:不抚养孩子,不付出代价,不奉献力量,不也同样会没了青春,亏去容颜,荒废岁月?
孩子要学,和谁学,家长是第一任老师;
孩子要教,需谁教,家长责无旁贷;
孩子要做,怎么做,家长是最好的楷模;
孩子要领,领什么,领受家长的爱抚和赤诚之心。(家长的含义指父母或……)
但愿,肩负着教养之责的家长们,不能执迷不悟,不能依赖校方和其他亲人的帮助。开启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的潜力,为父为母的理应首当其冲。不过,如若真的被生机所迫,当然可以短期离别,但万万不能用金钱或物质去取代你们长久的爱心和责任。
对于两位老人,他们是家庭的建造人,他们为培养儿女付出了无数代价,如今,他们风烛残年,晚景不多。能陪伴是尽孝道之举,能赡养是晚辈们之义务。大家不是常说:一辈管一辈吗?怎能还给老人增添额外负担?每当老人蹒跚地行走在晚年的人生之路,其景已不佳,其情亦不忍,那么又有谁为之担忧和害怕呢?他们的儿子辈、孙子辈在千里万里之遥,一旦发生情况,即便是神速飞行,势必也会陷入苦恼的深渊,更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懊悔。
社会上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人生挣钱是头等大事。但却不知,钱是万能的,同时也是万恶的。历史以来,不也有一些人因钱多的祸害毁了终身吗?而且也有个别人,不顾老,不讲少,只图个人安逸,铺张浪费。认为一定要过得足够奢侈才不枉废一生;多挣钱大开支,挣多钱狂浪费。自以为自己了不起,摆架子。吃喝超越,赌博上瘾。这可不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反而是道德伦理的消亡。为了不遭到众人的唾弃,落到千古骂名,这样的社会现象是该引起一些人深深的反思。
-全文完-
▷ 进入琳琅满目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