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篇献给好友“真俗附雅”先生,祝其早日成为“茶农”。
依稀记得,我小时候对天地人懵懵懂懂,更不知茶的精妙之处,对茶认识尚浅。那时,家里来客人,母亲拿出藏在秘处的绿茶,挑上几叶放在大杯中, 冲开水一泡,就端给客人。此为农村人待客之道,不过是“粗茶淡饭”而已,并不讲究茶质好坏,所以对茶印象不深。
到了大学。见一同学,闽南人氏,家中寄一编织袋茶叶。大大的一袋茶叶,着实吓我一跳,他说:这就是传说中的“铁观音”。看他日泡夜泡,其乐无穷,三下五除二,不到一个月就吃完了。我说:哥儿们,你当茶叶是当饭吃的!他笑笑说:明天又寄来新茶,你再来喝。就这样,一年不到,我就迷上了喝铁观音,每天不喝不行,不喝睡不着觉。当时,只是好奇,争相牛饮,只识其味浓香可口,浑然不顾方法。直到几年后,喝到小余朋友泡的乌龙茶时,才真正进入茶的境界!
记得那日,风和日丽,欣然受邀到他家,去品尝他的台湾高山茶。到他家中小坐片刻,未喝前,只见一套茶具如摆龙门阵,茶壶、茶杯、茶海极为壮观!真是“小小茶盘作道场,紫砂壶中装乾坤”。单是茶壶之多样,之各色,之名贵,令人惊叹!只见他挑出一把四人壶,属宜兴名家所制,正宗紫砂壶;其通体发亮,呈绛红色,壶嘴壶把壶盖之圆心自成一条线,壶盖严丝合缝,巧夺天工,十分精美。壶出水顺畅不成滴,敲其声极为清脆,壶体有刻“梅”字,附有“梅花怒放图”,刻工不俗。谈笑间沸水已开,只见他先烫壶,再将适量高山茶送入壶中,盖上壶盖,轻摇后闻之,极为清香,真叫“清香飘出茶之韵,期待紫砂出水来”。只见他手指轻握,提壶淋杯,犹如行云流水般,茶杯排列整齐,如同关公巡视,茶水无一不到,茶杯无一装空,真叫“加酒满十分,倒茶只八分”。端茶入口,得其传授,需凝神静气,留茶水与嘴不急入喉,但觉茶味芳香扑鼻,十分受用。真是:水滑犹如玉含露,一杯已是沁心脾!
我带着对茶无比向往的心情,走进了茶的世界。想像着茶的境界,竟如此令人神往!皆因它是天地间的造化,它吸天地之精华,让人神情飘逸。它来源于自然,生性淳朴。你若亲近它,就变得性情淡泊,超然中有种洒脱。
我突然想到,古代人造“茶”字,真是有偏爱。茶者人之于草木之间,是汉字中唯一把人和草木合三为一。意味着茶为仙草,人得之,超凡脱俗,穿越世间万物,飘逸在理想境界之中。难怪我小时候见采茶人立于茶山、茶海之间,远远望去,人与自然山水,人与茶树溶为一体,难分彼此,十分向往!
因为茶,我们人类有了与天地对话的桥梁,因为茶,我们人类有了吸收天地精华的途径,因为茶天地人走到了一起,我们人类内心在这片刻间变得安静...
也是基与此理,我走到那里,都不忘品茶,品茶成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是现在流行的红茶,还是早已名负盛名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还是云南历史悠久的普洱茶。我都有尝试,各中心得无法一一表述。
直到前不久,喝到一壶普洱老茶,对茶的认识又有了新的领悟。
也是碰巧一位茶店老板,把仅存多年的一片35年老普洱茶,为我们当场冲泡。我看一片薄薄的茶片,显黑褐色,看上去有点年头了,风化得厉害,其薄如纸,初看并不起眼。 待主人通过两道沸水冲洗后,见汤色呈亮洋酒色,入口又甜又绵又爽口,一股檀香味包围全身,经久不绝,十分受用。才送到嘴边,先闻其香。闭目深吸一口茶,沁入心脾。顿感全身毛孔张开,说不出的舒畅。但觉与其他茶味皆有不同,我又饮了好几杯,感觉杯杯味道皆不同,不断有变化,前五道水,汤色越来越浓,味道越来越重,说不出的精妙。后五道水,汤色慢慢变淡。我心想,难道这薄如蝉翼的一片茶叶,能让我品出35年的不同味道。这未免太神奇了吧!
我好像一下子理解了,古人为什么对此茶情有独钟,想必是此茶中的确藏有乾坤,不得不让人对它着迷!爱茶之人,皆有口服,单凭这一点,我们就有资格在茶的境界中,同古人对话!不知不觉中,这杯茶竟已喝到五更天!
以上是本人对茶的一点心得,况且我饮茶的经历尚浅,个中韵味,还要细细揣摩。只因我答应写一篇《品茶论道》与我好友“真俗附雅”的古诗合奏,只好免其难而为之,不足之处,请各味茶客不吝指教,来帖互动为盼!
-全文完-
▷ 进入水哥来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