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节日都是寄居在食物的外壳下的,原本高远深厚的文化内涵却被人淡忘了。
大年三十的饺子,与“交子”谐音;正月十五的元宵,寓意合家团圆;端午节的粽子,原本是为纪念诗人屈原的;中秋节的月饼,原是祭祀月亮神的,也寄寓着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其他如“腊八”、“冬至”等,许多节日的意义都是寄托在食物中的,但现在不一定人人记得。
吃字当头,中国的文化很世俗,宗教色彩很弱,人间烟火是它的重要内容。老百姓见面打招呼,最关心的是对方的肚子:“吃了吗?” 汉语词汇中也充斥着许许多多的“吃”:吃瘪、吃醋、吃亏、吃官司、吃苦头、吃独食、吃皇粮、吃老本、吃低保、坐吃山空、吃里扒外、吃不了兜着走……
时近中秋,大街上、超市里摆满了月饼。本地的,外地的都有,甚至夏天就开始火起来了。大大小小的月饼被包裹上华丽繁复的外衣,里三层外三层严严实实。包装越是华丽,卖相就越是尊贵,卖价就越是高昂,天价月饼可以卖到3000元一盒,真让人啧舌。商家也有销售秘籍:月饼之意不在吃,我卖的就是包装。奉劝各位顾客,千万不要中消费主义的奸计,若非送礼,还是散装的新鲜实惠。
作为文化符号的月饼,也不应该只剩下物质的外壳。你看它圆溜溜的,多像中秋的满月啊!
古代帝王春祭日,秋拜月,民间每逢八月十五也有祭月的风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祀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月饼还是祝捷食品。唐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曰:“应将胡饼邀蟾蜍”——月饼初名“胡饼”。
据考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很多,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月饼品种有京、苏、广、潮等,馅料有莲蓉、五仁、枣泥、豆沙、水果等上百种口味。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除此而外,人们还辅以核桃、桂圆等果品,皆取合家团圆之意。
古人吃月饼是很是风雅的。他们先要净手焚香,将月饼放在盘中,和其他果品一起献祭。闺中女儿在月光满地的庭院里拜过月神,待他老人家享用之后,众人方可食用。漫长的等待之后,那月饼的滋味想必更加绵长醇厚了。吃月饼的同时,古人还要燃灯赏月,喝桂花酒以助兴。或泛舟江湖,或登高望月,欢饮达旦,醉而忘归。反观今人,吃着月饼等中秋,真到中秋这一天,美味佳肴满桌都是,月饼反而无人问津了。吃核桃,吃板栗,吃葡萄,吃桂圆,吃各色水果,就是没人吃月饼——不稀罕了!
月饼之意不在吃,除了吃之外,我们似乎还应该做点什么。不要打麻将看电视的,和亲人拉拉家常,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短信,陪爱人散步,陪孩子赏月,跟他们一起吟诵思亲怀人的佳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就是默诵那烂熟于心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也好啊!古老的节日在我们一遍遍的涵咏与怀想中,文化内涵才得以延续发扬。
-全文完-
▷ 进入汉中树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