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鲁西冲积平原上,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小山叫鱼山。奔腾不息的黄河,流经此地拐了一个弯,然后掉头向北而去。
一代诗魂曹植,就长眠在鱼山脚下。坐东面西,封土为冢,与鱼山浑然一体。
历代文人墨客凭吊这位千古不朽的才子,留下了多少吟咏“诗魂”的篇章,竟形成了壮观的碑楼和碑林,给这一黄河边上的野草荒冢添色不少。其中明代山东按擦司的一首七律,令我驻足细读。诗曰:“人才三国数谁良?子建于曹独有光。七步诗成名盖世,千年冢陷骨闻香。鱼山西麓斜阳老,胶水东阿衰草荒。今日我来寻掩处,精灵安妥花彷徨。”诗情真切,盖棺定论,抚今追昔,醒世益人。
穿过碑林,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曲径登达鱼山之巅,举目远眺,群山连绵,莽原无垠,大河奔腾,红日西坠,好一幅大自然的丹青画卷!置身此地此景,我不免心潮起伏,是乎明白了为什么曹植生前独钟鱼山,死后又选择了鱼山为其归宿。是黄河之涛最能表达他那澎湃的心潮?是鱼山之土最能容下他那刚直的风骨?是莽原之阔最能显现他那满腹的经纶?是夕阳之红最能衬托他那恢弘的诗章?啊,子建,你的魂灵早已随风而去,又有几人能读懂你的心呢。
曹植,字子建,太和6年(232)徙封陈王。同年11月,发病而死,终年41岁。死后被谥“思”,世称“陈思王”。这一耐人寻味的“思”字,令多少后人陷于了沉思……
在曹操诸子中,曹植最富文才。他自幼聪颖,十几岁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才思敏捷,善著文章。加之从小在军旅中长大,曾随父“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因此曹操对他钟爱有加,20岁时便封之为平原侯,曾有心立他为太子。曹植自己也有着强烈的功名欲望,在给杨修的一封信中,袒露了他并不甘心只是做一个文学家,而是力图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心迹。然而,他在建安年间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实际政治才能,相反却“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在一系列问题上酿成差错,最终在皇位继承的斗争中败下阵来。给后人留下了评说不尽的沉重话题。
曹丕即位后,曹植不仅在政治上备受排挤,生活上也一直处于不安,还多次面临性命之虞。黄初二年(221),被诬以“醉酒悖慢,劫协使者”的罪名,差点被杀。黄初六年(225)又遭诬陷,被曹丕借机禁锢起来。曹丕不止一次萌生除掉曹植的念头,有一次,“令东阿王七步中成诗,不成者行大法”。曹植应声迈步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后,情有所动而自愧,曹植才化险为夷。这“七步成诗”的故事,足见当时的权与才的较量真是刀光剑影相见。那个时代,在亲情和权力之间,人们往往选择的是追逐权势,抛弃亲情,而人才的扼杀,可以利用权力不动任何声色,甚至不费吹灰之力。这实在是人世间最大的不幸!
曹植一生,虽曾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并确实对某些政事发表过卓见,但谈不上有什么建树。而在文学上的建树却引人注目。是一个在创作上集建安文学之大成,将建安文学推向最高峰的人物,历来被视为“建安七杰”,“独冠群才”。史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之论。他将自己的才华倾注笔端,尽情抒发其政治理想和抱负,深刻反映其不幸遭遇及压抑,写下了以《洛神赋》为代表的120多篇诗词及散文。在“建安七子”中独占鳌头,在建安文学中独领风骚,在中国诗坛上独树一帜,在文学上史上留下了一座“粲溢千古,卓尔不群”的丰碑。
而今,重登鱼山拜谒“陈思王”墓,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仿佛又听到了曹植生前绝望的哀叹:“东西经七陌,南北越九阡。飘摇周八泽,连翩历五山。流转无恒处,谁知吾苦艰?”啊,悠悠华夏,暝暝群山,滚滚黄河,茫茫平原,你是否想告诉人们:历史靠自己书写,沧桑任后人评点!
2004/07/15于卿云轩
-全文完-
▷ 进入老马仕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