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溅露珠,溪流默默出山坳。忽闻岸边孤啼声,海上惊鸿各投林"。
不知是哪位诗人写的一首打油诗,竟把福建闽东沿海,写得这样古朴神秘而又赋予苍凉诗意。
宁德小城,发现了一座年代久远,形制奇特的古墓。专家鉴定为元末明初至今600多年历史,初步签定为明建文帝陵。一时间专家学者争论不休,刹那间风生水起,震惊各界,也引来无数游客争相观睹。
我带着极度好奇和无限向往,沿着登山道一路寻觅而去。在离宁德蕉城十公里的地方有个叫上金贝的村庄,住着畲族人。在村庄的半山坳处,有一处稍微平坦开阔地,建有一处陵墓,是福建省自今发现规模最大、墓形制罕见的似僧似帝之陵墓。
只见陵墓朝正南方向,呈临海琚山之状;陵顶之上龙珠高照,双鲤朝天,可奇怪的是鲤鱼尾朝天,头向地,成跪拜状,寓意深刻,令人揣摩。那三进布局和九级台阶,暗含九五之尊;丈八高拜亭,还有三丈六阔墓坪,处处体现袖珍型皇家格局。再看墓顶上,惊现莲花座托起火龙珠,主陵呈圆形圈椅状,貌似龙椅。墓体规模虽不大,但见墓前两边竖有云纹龙头石雕,只有龙身与裙摆,没有龙尾,甚怪;陵后有一舍利塔,呈圆形印状,塔身高五米,下有塔基,整座墓处处暗藏玄机,给人以无限想象空间。墓前有一条2米来宽护陵河,绕山而走,当地畲人戏称为金水河。
细看墓碑上有石雕碑文:"御赐金镧佛圆明大师第三代弟子沧海珠禅师之塔"研究明史专家认为,是隐喻"明朝第三代皇帝朱允炆"碑文内容不含年号。这在历朝历代,绝无仅有。合理的解释就是墓主人不承认当朝当代,那在明朝敢这样做,又不怕株连九族的,也只有朱允炆一人了!
看着眼前这等破落土墓,无法使人联想到,这就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的皇陵。不禁把我的思路拉回到600年前……
公元1398年,建文帝在南京即位,年仅21岁,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建文一年,他推行仁政,但由于他生性懦弱且心慈手软,难有成效;又仓促推行削藩政策,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野对抗三年,终于以朝庭失败而告终。眼看叛军攻克南京城,建文帝不甘受辱,欲自吻以谢天下,后被臣下力劝撤离,匆忙中打开太上皇朱元璋遗留一个铁箱子。见箱子中有一把剃度刀、一本度谍和一件云锦袈裟。帝慌忙从鬼门水路逃生,一路南下,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到福建沿海时,疲惫不堪,无奈弃船登岸。只见岸边礁石狼籍,地偏山瘠,眼前一片苍茫茫大海,不禁黯然泪下,对天长叹曰:天亡我耳!
我正心驰神往之际,忽听山上有位学者在为游客讲解,不觉贴耳恭听,只听见他对着众人期待的目光,娓娓道来:历史考证认为建文逃亡时,跟随二十二名大臣。分四路疑兵,分散在全国东西南三个方向,还有一路沿途散布谣言,称建文帝已乘船漂洋出海而去,才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七下西洋,其实是为寻找建文帝的……
历史又考证永乐二十一年,以福建闽东宁德金邶寺为中心,周边古官道两侧,附近所有寺庙被毁,僧人几千名被杀,当时有大量锦衣卫及多路官兵,云集闽东秘密清剿,也进一步证明了永乐皇帝已得知,建文帝下落就在闽东。还有物证,深山老林之中,有支提古刹,仍藏有云锦袈裟一件,供后人瞻仰。各位可去寺中藏经阁中观看……
还说,在离帝陵十公里处,有郑岐村庄,全村400多口人皆姓郑。据说为建文帝属下大臣郑洽之后。2010年终被浙西郑家认祖归谱……
听到这些,我真要感谢这些考古专家的幸勤劳动和研究成果。让我们宁德这一地理偏僻的山野小城,推向了明代考古历史的最前沿,让明代第一谜案与我家乡山水紧紧相连。那世人熟知的郑和,在第一次下西洋回途中,亲临支提寺又秘密的在闽东拜见建文帝真身,让人产生无限遐想;遐想在600年前,发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神奇历史事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宁德,感受宁德美丽的山水。
我期待着宁德最终被定为明第二陵所在地,让宁德在神秘的人文历史遗迹中走向世界!
我似乎听见一曲"建文悲歌",从久远的明代,向我迎面扑来,回荡在宁德的上空。也回荡着600年前,我们祖先经历的风风雨雨。让我们一下子拉近了历史,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中的帝王将相的距离...
-全文完-
▷ 进入水哥来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