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的阴霾之后,天逐渐呈现出秋高气爽的原色来。
连日来的阴霾仿佛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接受洗礼的是燥热和污秽,呈现出来的是清爽和洁净。时值秋季,一抹淡阳下,金风飘浮中的秋色,秋阳浸润中的秋景,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神韵。
这个季节,名字里边透出一份寒意。此时,气温有所下降,地面上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吃了寒露反,单衣汉少见。”的确如此,空气中凉的成分在一日日增加,人们的衣服在一件一件地加,特别是寒露中的“寒”字,更让人感觉到另一个季节在逼近。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鸟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这个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踪迹,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蛎,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便以为是雀鸟变得;第三候的“菊有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花。
或许是与海有些许距离,实在想不出哈蛎和雀鸟有何关系,想来比我们更接近自然的古人更富想象力,因为他们的未知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也更大。没有了蝉声,少了虫鸣,鸟鸣声倒是依然清脆,只是少了许多,和这个季节很吻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雁是候鸟,它总是守时的春去秋回。“衡阳雁去无留意”,这个季节,在蓝天或月色的背景上,一群一群的大雁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形,执着的井然有序的向南飞去,明显地让人感觉到季节的变化,不知又勾起多少人的愁绪?不知从何时起,雁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义鸟。他不需要召唤就聚集在一起。“鸣则相和,行则接武。前不绝贯,后不越序。齐力不期而并至,同趣不要而自聚”就是描绘了雁的群体意识。因此就有了“雁行”、“雁字”、“雁阵”、“雁序”、“雁齿”等特殊的词语,用来表示合理有序的兄弟情义。传说大眼还有像人类一样的夫妇情意,雌雁死了,雄雁则鳏居;雄雁死了,雌雁则守寡,都不在与其他的雁交配,于是大雁又被用来作为爱情的坚贞的象征。如今,不少人连大雁的这种情分也没有了。
19世纪的英国浪漫派诗人布莱克说过:没有一只鸟会升得太高,如果他只用自己的翅膀飞升。这句话对于雁来说,是十分贴切的。群雁为越冬而回归南方,沿途以“人”字形飞行。科学家说,当某一只雁展翅拍打时,其他的雁即刻跟上,整个雁群抬升借着“人”字队形,雁群比单只雁飞行时,至少增加了百分之七十的飞行能力。当一只大雁掉队时,她立刻感到独自飞行时的迟缓、拖拉与吃力,所以他会很快回到队形中,继续利用前一只大雁造成的浮力飞翔。当领队的大雁疲倦了,它会轮流退到侧翼,另一只大雁则接替飞在队形的最前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说到菊花,我们这个城市里的人并不陌生。这个季节,大街小巷,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菊花,红得灿烂如火,黄的温润如金,白的清雅似雪,粉的飘逸如云。“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田,采菊东篱。他颂菊花为“霜下杰”,引菊花为知己。由于陶渊明的吟咏,菊花成为“花之隐逸者”,成为多愁善感的文人寄托。“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凄凉孤苦的李清照怜花伤怀,菊花和自己凄苦的身世、孤寂的愁绪融为一个千古的意象,“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知让多少人为之感动涕泪。相思最苦、词人宜瘦,不知汴梁的菊花能否在梦中为词人带去芬芳萦绕的梦?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离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秋风中。”借花喻志,更是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与志气。
“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能与菊花在一起的似乎只有清秋。想象中,朗朗晴空下,瑟瑟北风吹,一地菊花黄。在霜风欺凌、万木萧疏的秋日,一丛丛,一片片的菊花从行将枯槁的草丛中挺立而出,在秋阳下闪烁着淡紫、金黄、莹白的色泽,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这是一片铿锵的色彩,一群不羁的灵魂。
“开城邀好客,置酒赏清秋。”这个城,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赏菊节。看花去咯。
-全文完-
▷ 进入陌上行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