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如何让短暂的生命变得有意义?这不禁使我想起奥斯特洛夫斯的有关生命意义的至理句言: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题记
古往今来,人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一生?对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活着,只有找到人生的真正的意义,才是幸福地活着,否则,就是一具躯壳,生命也会变得没有意义。
人活着,无论何时何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拷问,才是幸福地活着,生命才有意义。
要想使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就要认识自我,自强不息。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认识自我,是我们每个人自信的基础与依据。即使处境不利,遇事不顺,只要自己赖以自信的巨大潜能和独特个性及优势依然存在,你就可以坚信:我能行,我能成功。
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所处的社会境遇中,如果真正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把握自我,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前程与命运。
《易经》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民族道德精神。自古以来,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披荆斩棘,铺路搭桥,谱写了一曲曲悲壮动人的赞歌。涌现出了无数的奋发有为、励志图强、自强不息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及无数的能工巧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历代众多的杰出人物,开拓进取,奋斗不息,为国家、民族兴旺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正是这种精神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当中,成为中华民族绵延千载、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舟曲泥石流等灾害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温总理曾说:“在灾难面前,最重要的是镇定、信心、勇气和强有力的指挥。”这就是对抗震救灾中所需要的自强不息精神的最好诠释。广大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自救互救,患难与共,自强不息,赢得了全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敬重。
那些在生与死的考验中能够幸存下来的人们,才深有体会地感知到生命的无比珍贵与自己活着并不是完全为了自己,在灾难面前所彰显出来的大爱,更好地说明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还在于为了他人。
一个人的生命脆弱与坚强,完全取决于是否有自信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曾出现过身残而志不残的动人故事,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中国当代的保尔——张海迪。她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15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奋斗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寻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着一条道路。正是自信心,而使她成为了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xi],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xi]。
自信心是前进的动力,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它使人坚定对理想的信仰,使人产生巨大的毅力,去克服任何难以想象的困难。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当初穿着沾满灰尘和油污的工作服,翻动矿石,搅动冶锅,从堆积如山的铀沥中寻觅镭的踪迹时,条件非常艰苦,但她却信心百倍,毫不动摇。成功之后,她对朋友们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有恒心,尤其是自信心。”可见,事业上的成功固然由多种因素促成,但自信心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
人生的意义、生命的闪光,与一个人的理想正确与否是分不开的。斯大林曾经说过:“伟大的力量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就是说,人只要确立了正确的目标,就会产生为之奋斗的巨大动力。高尔基也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人的生活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物质生活虽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但是如果精神生活颓废,那么这样的人也是渺小的。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把享乐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这是极其渺小可鄙的。比如,社会上的贪官污吏之流,这种人只知道追求个人享爱,不为社会作贡献。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把这种人的理想称为“猪栏的理想”,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把这种人视为“一头畜生”。这种追求与动物没有两样。
陶铸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赞扬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人民英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时候,指出:“所有这些人都是具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为了自己个人的理想,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是什么让他们做到了这些呢?这就是伟大的崇高理想,它是战胜邪恶势力和腐朽思想的内在力量。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对社会有益的理想之信念,才会有一种积极助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心态。
关爱他人,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当今的社会要提倡这种美德。撒播真爱,关爱他人,让世界多一些温暖。
关爱他人,助人为乐,同时也包含着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精神与思想。2009年10月24日,这是当代大学生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大学生中的三位杰出代表、时代英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永远激励着人们服务于社会,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我曾写过一首诗《谱写时代英雄赞歌》,其中写道:“三位英雄的事迹传遍华夏/流云低徊江水依旧/微雨飘落斯人不见/但他们走进了人们的心灵/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这就是一种生命价值的体现,是生命永恒的赞歌,是永照世人不朽的光芒。
感动中国人物、爱心大使——丛飞,他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他是一名歌手,热心公益,义演、义工服务、无私捐助需要帮助的人们,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而自己的家庭俭朴得难以令人置信。为此,先后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
2005年初,丛飞抱病参加了为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那时他已患上了胃癌,连食物都已经难以下咽了。在去世的10天前,丛飞和父亲向医院郑重提出,停止静脉补药治疗。他说:“我希望能把这些费用用到其他有治疗价值的人身上。”并提出去世后捐出眼角膜。丛飞捐献的眼角膜使5名眼疾患者受益,履行他最后的爱心之举,为活着的人留下光明。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度里,像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地震灾难中那些舍己为人的众多高尚之人,见义勇为的英雄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爱心大使丛飞等等这些能让自己的生命闪光的人物,正是他(她)们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崇高的理想并以自己的关爱他人与服务于社会的实际行动,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从而谱写了一曲曲生命永恒的赞歌!必将时时指引并激励着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去追寻生命闪烁着的永恒之光芒。
-全文完-
▷ 进入流云皓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