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写手对网络编辑微词颇多,仅写文章、跟帖的就举不胜举,深藏于心而未显于屏的还不知有多少。对于我这个“烟雨”中才疏学浅的小小会员来说,就有过与写手直接交锋的经历。今天,我又壮着胆子,厚着脸皮给文友的文章指疵。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我所说的话,仅仅是烟雨红尘网站普通会员的心里话,与杂文栏目无关,更与烟雨网站无关。我曾枉占杂文编辑之职,也就对杂文看得多一些,仔细一些,而散文、小说、诗歌则相对看得少一些,粗一些,故列举文中的瑕疵,杂文可能多点。冒犯之处,还望文友海涵。不对之处,恭请诸君郢正。
一、论题不科学
在论说文中,论题也叫论点。除讲话稿、采访稿、公开信稿件外,一般把论点写为文章的标题。我看过的稿件中,论题不科学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论题偏大。有个文友一篇叫《人与人》的文章,其内容只阐述了好人和坏人两种人的所为,而论题涵盖的内容要比论述的内容宽泛得多。愚以为,如果将题目改为“好人与坏人”,那么,文章所论证的内容才符合论题,应该比原论题恰当。
二是论题偏小。一位文友写了一篇《文人与官》的论文,从宏观上看,论点鲜明、论据条理清晰,论证符合逻辑。从微观上看,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这样的文章给个精华应该没问题。可是联系论题,问题就出来了。他论述的“文人”是清一色的志存高远类型的文人雅士,“官”也全部是忠君为民的清官。这实在是把论述对象局限于好人的圈子里了,也与史实不符!该文如果在论证中论述一两个反面文人和贪官,这就把文人与官外延扩大了,既与历史相符,又对应了论题。
三是论题欠妥。有位文友写了一篇批评伪艺术的文章,题目是《伪艺术不是艺术》,这仿佛是一种表白式的口号。如果是揭露,那不如“伪艺术的表现”贴切,如果是批判,还不如“伪艺术的危害”、“伪艺术的......”直截了当。
四是论题有歧义。有位文友面对别人要排挤她出“烟雨”,她写了一篇驳论文,对那些言论提出反驳,而论题却写成了《我为什么要离开“烟雨”》。这样的题目,既可以理解为回答离开烟雨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不离开烟雨的原因。在议论文中,建议朋友尽可能不使用类似的歧义句。
当然,还有些政论文,由于受政治条件限制(某些话语、词会自动屏蔽),也难免文不对题。
二、句子不规范
先看看例句:
例一、在人生的长河中,哪有不跌跤的呢?——这是个比喻句,它把人的一生比着一条长河,跌跤好比受挫折。初看似乎没问题,可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就明显了。长河只能行船、游泳,而行船、游泳只会翻船、呛水,与跌跤没关系,跌跤应与行路相连。因此,这个句子要么把长河改为征途,要么把跌跤改为呛水。这种使喻体前后脱节的比喻句,稍微过细想想就可以克服。
例二、能否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是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错用了双面词“能否”。双面词是对描述对象正反两方面的界定或描述。在“能否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中,既包含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又包含不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前者是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说得通,而后者则是无论如何讲不通的。上句话中应删掉“能否”。与能否相似的双面词还有与否、是否、可否等。
例三、“‘我不说真话’,并不是谁的名言,而是一个两难哲学命题。”——这是一位颇具名气写手的原话。 语法没错,可它混淆了哲学与形式逻辑学的概念。“两难命题”是形式逻辑学范畴,而不是哲学范畴。它是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中的一种推理形式。两难推理之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在辩论中,一方先提出两种情况产生两种不良后果的两个假言判断,对方无论承认哪种情况都导致不良后果,使自己处于维谷、进退两难的境地。这种把学科专业术语张冠李戴的现象,不仅淡化论文的严肃性,而且给读者留下笑话。
例四、仅凭三寸不烂之舌阿谀逢迎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愚以为这是明显的主谓搭配不当。先拿句正确的语句分析: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在这句话中,主语是一双手,谓语部分是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当然,鱼米乡是宾语)。手的功能是画画,没有分歧。可例句中的主语舌恐怕就没有那么多的功能吧,阿谀逢迎至少还有点头哈腰之状,指鹿为马至少还有手的动作,所有这些都非舌头可尽为啊!再说,指鹿为马与颠倒黑白在一起也是修饰的重复,没有必要。
以上例句,只是几种说病句的类型,余不赘述。从例句中不难看出,少数文友还存在行文中比喻句的喻体前后脱节,错用双面词,混淆学科概念,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
在这里还顺便说说比拟句中使用代词的粗浅见解。无论是哪本介绍修辞学的书,都谈到比拟修辞方法是直接把甲物当乙物写。分拟人(把物当人写)、拟物(把人当物写)。在叙述过程中,如果是拟人,用代词时应用他,而不用它;如果是拟物,用代词是则用它而不用他。
三、错别字较多。如果以为文章中的错别字无伤大雅,那是大错特错的。错别字大可影响文章中心思想的表达,小可影响语义。即使读者知道是错别字,那也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从错别字出现的情况看,大约有以下几类:
1、语文功底较差。如信(势)誓旦旦(括号内是文友用的错别字,下同)、弱不(经)禁风、皇(黄)天后(厚)土等。
2、继续使用旧义项的文字。2002年国家教育部、国家语委重新规范部分文字的义项,有的文友还在使用老义项的文字。如执(著)着、好(象)像、林(荫)阴小道等。建议文友把2002年重新规范义项的那批字背下来,尽可能以后不再用错。
3、故意给固定词组画蛇添足。如:目的是为了(为了是表目的,“目的是”为多余)、十分罕见(罕见为极少见,不必再加“十分”)、很大的悬殊(应删除“很大的”)、多年的夙愿(“夙愿”即多年的愿望,“多年的”应删除)等。
4、老掉门牙的话题,“的、地、得”错用。它们都是结构助词,分工明确,表定语用“的”,状语用“地”,补语用“得”。较多的文友把“的、地”混淆,通常用“的”代“地”,少数以“的”代“得”。有的文友在论文中主张将这三个字合为“的”。其理由居然搬出了红色领袖为革命烈士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其中两个“的”字就是“得”,他能用,我们为什么不能用?为了不介入政治,我们转个大弯讨论吧。朱自清的语文功底怎么样,恐怕每个写手都心知肚明。在修辞学中,比喻格算是用得较多的一种,也是我们十分熟悉的。如“姑娘好像花儿一样”,用今天的修辞学讲,姑娘是本体,花儿是喻体,好像是喻词。可朱自清在介绍修辞常识时,他却把本体当喻体,而把喻体作本体,你是否笑话朱自清连这点知识都不懂呢?因为今天界定的概念与过去不同了。同理,领袖题词的时候,还有一个结构助词“底”(今天已用“的”取代)。我们没有理由用今天的语言规则去规范过去的语言行为吧。建议文友买本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2002年7月版)看看吧。
5、汉字插入洋文问题。
英文名字分firstname和familyname,两个名字之间要空格,第一个字母均要大写。有的文友在插入英文名时,既没有空格,也没有大写字母,不规范。
还有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语“粉丝”。它由fans演化而来。fan(n)时,可译作爱好者,迷,常常以复数fans的形式出现。由于fan 的读音与汉语粉接近,fans也就顺理成章地读为粉丝(音译,下同。写手黑寡妇音译为纷丝)。我们知道,可数名词在语法功能上,汉语与英语的最大区别是数的概念:英语注重单复数,常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却不注重单复数,且没有形态变化。fans(粉丝)不就是“爱好者们”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写手出现“粉丝们”一词呢?
有的文友把鲁迅的爱好者称为“鲁粉”,谐音为“卤粉”(含贬义)。而反驳者却把百度里的调味品卤粉的成分一一列出,与“鲁粉”(the luxun fan)风马牛不相及。恕我直言,在驳论文中这种由英语——音译汉词——概念转换的语段,实在太欠缺反驳力量了。
至于推理的逻辑性、论证的科学性以后再与文友讨论。
讲了这些,已是诚惶诚恐。如不被文友大骂,就算烧高香了!
-全文完-
▷ 进入尘世祥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