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听潮剧,有几出关于杨令婆的潮剧,如《杨门女将》,《四郎探母》、《杨令婆辩本》,认真仔细听了,会发现一个很雷同的唱段,就是杨令婆三番五次地或吐苦水,或翻老本,讨功念劳,唱出自己丈夫杨令公以及“七子救驾六子归”的陈年往事,有点像鲁迅笔下那个祥林嫂。这是我过去听后的疑惑,几出戏出自不同剧团,剧本应该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怎么不约而同地写到了一处去?及至现在,做了丈夫和父亲,才明白每出“杨戏”中,杨令婆为什么那样不厌其烦、那样义愤填膺,那样含悲忍泪,那样悲壮激越地唱出那段“家史”来。
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丈夫撞死李陵碑,原以为“七子救驾六子归”,只是牺牲一个儿子,还有六个儿子平安归来。孰料到是七个儿子救驾,六个儿子马革裹尸,为国捐躯,只剩下第六子只影单身,带着凶噩归来。你说,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如果不是身怀天下,胸抱日月,壮怀坚韧,她是会疯的,会真成为祥林嫂的。杨令婆没有,这是一个千古奇女子,真正侠之大者。
如果杨令婆仅有侠骨,而无柔肠,她就不可爱了。所以,杨令婆在某些特定的境况,或面对昏君佞臣的迫害,如泣如诉,又壮怀激烈地唱出杨令公撞死李陵碑,以及“七子救驾六子归”的陈年往事,尽管在不同的剧本戏出中三番两地次出现,有雷同之嫌,我认为还是合理而可信。至少我爱听,每听一次,都能触及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引发绵绵的幽思,无限的感慨。
《杨令婆辩本》这出潮剧戏,我百听不厌。除了因为潮剧表演艺术家洪妙反串的杨令婆角色引人入胜,唱腔动人心弦,更因了对杨令婆这个千古奇女子的内心崇敬。
“文死谏,武死战”。自古以来,忠臣良将少有好下场。昏君佞臣的双重高压,往往让忠臣良将死无葬身之地,万古不复!这个,我们通过历史,通过戏剧等文艺作品,都深有感触。
然而,每个时期,每个朝代,忠臣良将并没绝不止于此,而且,每个盛世,都是这些忠臣良将撑起了国家的脊梁。
难道,忠臣良将都犯傻了?
杨家满门都是忠臣良将,然而,他们在为国马革裹尸的同时,还得提防奸佞陷害。人间正道是沧桑!
杨门二代尽剩寡孀,第三代疆场杀敌,仍逃不过昏君奸臣的迫害!正义遭遇奸邪,险象环生。
这时候,杨令婆来了,一个百岁的寡孀,拄着先皇所赐的龙头杖,走出深幽的天波府,颤颤巍巍,步上了龙庭。
一个身经百战,军功章比小孩玩具还多;一个满门烈士,以战场为家的“军烈属”;一个失去丈夫儿子的百岁寡孀,就这样,单身匹马,一步一颤,走上龙庭,跟皇帝老儿打官司来了。
听过不少杨令婆的戏,从来没让我这么震撼和感动过。
这本不该让一个有功于国的百岁寡孀做的事,但,命运的安排,正道的沧桑,这样沧桑的使命,竟要百岁寡孀杨令婆独力担当!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杨令婆拄着龙头杖走出了天波府。
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不是我喜欢下地狱,可是,除了我,谁下?
杨令婆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沧桑,步上金銮殿。
以前听《杨令婆辩本》,少不经事,真的以为她是在向皇帝“讨功念劳”。当然,即使是“讨功念劳”,除了皇帝不喜欢,我们也决不觉得讨厌。邪恶须抑,正义须扬!
但今时此地,我听到的杨令婆在皇帝面前诉说的那些前情往事,决计不是“讨功念劳”,那是一声声痛断肝肠、饮泣啼血的申诉!
如果不是命运遭厄,如果不是奸邪的步步迫害,一个百岁老媪,会背负着一生的心灵隐痛,在敌人面前翻起丧夫失子的巨大伤痛?!
杨令婆在金銮殿上,以一己之力,怒斥昏君奸臣。这种以弱敌强,一正压邪,而正义又最终胜于邪恶的痛快淋漓,让我们无力反抗强势的空虚软弱的心灵得到精神的满足。
可是,我们扪心自问,又有多少人能真切地体会到慷慨激昂的杨令婆,那久久不能愈合的心灵隐痛呢?
-全文完-
▷ 进入陈树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