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经纪”张杨锦
一﹑初学相牛
“别人都是学三年,我父亲逼着我学了7年,当时心里不爽,现在想想还是值得的。”张杨锦说
中国古有伯乐相马的典故,而在横沥牛墟也有‘牛棒佬’相牛的说法。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横沥牛市,就诞生出了古老的行业“牛经纪”,俗称“牛棒佬”(因为牛经纪总是拿着棒子,坊间叫他们“牛棒佬”)。他们周旋在牛主和牛客之间,凭着相牛功夫,判断牛的优劣,以促成牛只的交易。
年逾80的张杨锦就是横沥牛墟从业时间最长﹑也最红的一名牛经纪。
张杨锦是横沥镇张坑村人,出生牛经纪世家,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牛市的牛经纪。在张杨锦10岁的时候,他父亲第一次带着他来到牛市,年少的他因此产生了好奇心,便每到圩日都吵着要跟父亲去牛市。父亲拗不过他,因而常带他去牛市。
到了牛市, 小杨锦学着父亲相牛的样子,拿着木棒在牛群中走来走去,这里看看,那里瞧瞧,时不时地用手摸摸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小杨锦慢
慢领悟了相牛的技巧。
他心里有一个愿望:像爷爷和父亲一样,当一个“牛棒佬”。可以说, 张杨锦的人生是与横沥牛墟和牛经纪紧密联系在一起。
闲话少提,这里先说说横沥牛墟。
横沥牛墟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的兴起和发展,与横沥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息息相关。
这里地灵人杰,物华天宝,满目的风华景致,自然生态和谐共存,令人仿佛置身于瑰丽的自然景观中。尤其横沥河涌交错,水上交通十分发达。寒溪河横穿横沥境内,一度成为贯通省城的水运枢纽。当时,人们常可看到这样的情景:曙光初照,寒溪河碧波荡漾,一艘艘小艇、木帆船摇曳在这条河中,无不令人情思悠悠,遐思翩翩。那时一河两岸可真叫热闹,蚕桑种养的、蔗糖加工的、谷米加工的、榨油加工的等行业相继兴起,集聚了相当多的人气。直到解放前夕,广州、惠州等地货船还常常到横沥经商贸易,欢声笑语随风飘荡,一幅活脱脱的“清明上河图”的生动写照。
船来船往间,突然有那么一天,有位商客从船上牵出了几头耕牛,到河畔叫卖。大约是明末清初,全国各地有名的牛商就大量汇聚到这里买卖牛只,牛墟真正出现了。随着牛墟的兴旺,卖牛皮的、卖烟草的、开旅馆的、卖牛嘴笼牛鼻环的等等,不用谁打招呼,全毗邻横沥牛墟边上,做着自己的营生。
解放以前的横沥牛墟,一直都是广东省三大牛墟之一(与三水西南、鹤山沙坪并称广东“三大牛墟”),每逢农历以三、六、九为尾数的日子,广东各地客商、农民就云集横沥,参加设在这里的耕牛交易墟市。解放后,“三、六、九”日子虽改成新历日子,但牛墟依然繁盛,最旺时,广州每逢墟日都安排一趟专列开往横沥,方便人们前来趁墟。墟日成交少则百多头,多则近千头,横沥牛墟声名远播,久负盛名。目前,横沥牛行已经成为业界的标杆企业,是华南地区硬件设施最齐全、交易规模最大、管理模式最现代化的专业牛只交易场所。横沥牛行逐渐成为中国区最有影响力的牛只交易场所,同时也成为中国牛文化交融发展的要地。
张杨锦就是听着家乡横沥一河两岸的喧闹声和牛墟的吆喝声长大的。
11岁那年,小杨锦一次跟随父亲到牛市买牛,牛主见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冷笑一声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就懂得相牛?你够胆说(出价),我可以考虑便宜点卖给你!”
小杨锦一听,说:“你说的可是当真?大家都听到了,不能反悔啊!”他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
“嘿嘿!我一个大人,说的话还能有假?人说军中无戏言,我这是牛市无戏言。” 牛主阴阳怪气,有意挑逗他。
“那我就出价啦!”他学着大人的样子,上前扯了扯牛皮,感觉肉质还结实,又背着手来回踱步仔细瞧了瞧,然后伸出手指,给出了一个数。
他一招一式显得有板有眼,从容淡定,当时,父亲在一旁看着频频向他点头,牛主也是个爽快人,对这个少年的相牛功夫感到惊奇,并觉得他出的价格十分合理,二话不说便答应成交。
“醒目仔,想不到你真有两下子,什么时候学会了相牛? 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今天算是服了你。”事后, 牛主拍了拍他的肩头,赞许地说。
小杨锦乐了,他咧着嘴巴,抬头望了望牛主,又望了望父亲,感到很开心,心情就像花儿一样绽放。
二﹑犀利锦叔
人们说:犀利锦叔,相牛不靠秤。中国功夫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须知, 锦叔练就相牛不靠秤绝技绝非一日之功啊!
跟随父亲在牛墟晃悠三年后,张杨锦终于可以独自一人相牛。第一笔交易,他成功地为买家看了十多头牛。解放前,帮别人看一头牛,中介费可换取10斤小米。那一次,他为家里扛回了两个月的口粮,心里感到格外的开心。
母亲看到儿子小小的年纪既懂事﹑能干,又能吃苦,已成了家里的好帮手,暗暗为儿子感到高兴。
邻里也夸他:“这锦仔好生性(即懂事),将来会出息!”
但此时,父亲仍没有让他出师的意思。小杨锦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在父亲的指点下,又老老实实地埋头干了四年。父亲信奉的是“严师出高徒”的古训。父亲知道:小鸟要飞高飞远, 靠的是练就的硬翅膀。
“别人都是学三年,我父亲逼着我学了7年,当时心里不爽,现在想想还是值得的。”
父亲让他出师后,便放手由他开始跑单干了, 父子俩分工合作:父亲宰牛,他相牛、买牛。
有人看到他在牛市忙上忙下,不悦乐乎,十分羡慕,便问他:“相牛有什么诀窍,说一说吧?”
“说诀窍我没有,这都是靠时间摸索出来的经验。”他说。末了,他忘不了补充一句:要干一行,爱一行。他从15岁成功交易第一头牛开始,就爱上了“牛经纪”这一行。
在张杨锦的牛经纪生涯里,他的足迹遍布韶关、增城、佛山、中山、香港等地。他回忆,以前,他们去香港卖牛,都是牵着牛,沿着铁路,最远能步行到旺角,甚至过海到香港岛。
他20岁那年,有一次接到了一桩生意是到香港上水,便约上了五六个朋友,每人牵上两头牛,沿着铁路,一步一步地走着。由石龙到塘厦、天堂围,到深圳,再到上水。数天时间里,披星戴月, 跋山涉水,风雨兼程,脚底磨出了血泡,但他都挺了过来。
有人问他:“你小小年纪,这样奔波劳碌,不觉得苦嘛?”
“当然苦啦!做事哪有不苦?”他坦然一笑。
时光如水,岁月如歌。张杨锦做牛经纪苦中有乐, 又乐在其中,他的牛经纪生涯至今已有60多年。
现在每逢阳历尾数“一、三、六、九”,张杨锦都会过来横沥牛行,手里提着赶牛棒,一直地在牛行交易场地中忙碌。客户群对他很是信任,对他相牛的技术不容置疑,每每一到墟日,就有客户通过电话联系委托相牛。
“锦叔,早晨!”他一走进牛行,牛客纷纷向他打招呼。他年纪大了后,人们昵称他锦叔。有的牛客一溜烟跑到他跟前,请他立即到榕树下相牛去。
“好!好! ”他乐呵呵地回应,迈着大步随着牛客相牛去。他对客户是有求必应。
牛行给牛经纪发的工作证上取了个文雅的名字:“牛只评议员”。
锦叔说,牛经纪说白了,就是帮卖家推销帮买家挑牛的人。不过两碗水可要端平,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就此,张杨锦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总是本着买卖双方公平交易,做到不偏不倚。他说,相牛就是一定要有责任心,做我们这一行,眼睛是秤杆,自己的良心就是秤砣。所以我们一定对买方和卖方都要同等对待,再讲了,我们也不能砸了横沥牛墟的几百年的招牌。
这里的牛市不仅大,而且买卖牛只品种甚多,水牛、黄牛、牛仔、壮牛、残牛样样俱全,行内有经纪当场评价议价,买卖双方当场交易。长期以来,来自广东、山东、安徽、湖南、广西、福建等地的牛客络绎不绝。这些牛不但畅销周边地区,还远销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
张杨锦说:“买卖牛不靠秤,就靠牛经纪的眼睛。鼻子小的牛比较野蛮,眼大的牛比较勤快,牛头颅要突出,不要太平,牙齿要8颗,7颗牙的牛就不好。相牛也是技术活,过去必须经过摸寿、试步、考车及试犁四项考核,以测知牛的健康、性情及勤劳程度,这是在跟随父亲时,他教导我的,但以前是多用来做耕牛,现在就不同以前了,以肉牛为多,所以现在那4项考核,多数未去使用。看牛的重量,目测的依据并非是肚子的大小,而是根据头、身高、肩宽、前胛、屁股等五个部位的综合评定。而我们与卖家之间经过双方谈判,满意后才会成交,成交后便在牛角盖上戳记,并发给牛票,作为买卖证明。因为,在牛行,一向是拒绝私下交易的。这也是多年来牛行用来为了维护声誉的一种做法。”
人们说:犀利锦叔,相牛不靠秤。中国功夫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之说,须知, 锦叔练就相牛不靠秤绝技绝非一日之功啊!
“如今经我看过的牛,误差绝对不会超过三斤。”张杨锦说。
三﹑乐在其中
锦叔的胸前挂着蓝色小牌,那是牛行颁发给他的工作证。不过,他很少挂牌上班。牛行的人都认识他,根本不用挂牌。
锦叔如今开装修材料公司的儿子回忆起20多年前的牛市生活时,用苦涩来形容,“牛味难闻得很,一整天与牛打交道,能有什么出息。”看着同村的年轻人纷纷进厂开厂,锦叔的儿子也耐不住了。“十几年前,在牛市顶翻了天,一天也赚不到百来块,但做生意一单就成千上万了。”
锦叔理解儿子的想法, 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毕竟干牛经纪这一行很苦很累。但他的爱好就是相牛,一天不相牛,就急得慌。相牛活是祖上传下来的,他希望世代传承下去。
这是横沥牛市的一个墟日,这天清晨5点多,锦叔就起床了,他吃过早餐,戴着头盔,驾上他的轻骑摩托,出了张坑村,蹦跶蹦跶往位于横沥镇骏马路牛市开去。锦叔的车,时速不会超过20公里,很慢也很安全。车前挂着他的雨衣,横架着一把雨伞。到了牛市,时间还不到7点。上千头牛被圈在树阴底下的围栏下,这时,牛主、牛客、牛经纪已穿梭徘徊在牛群中。只听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异常热闹。
横沥牛墟交易地点曾六度变迁。第一个地方是横沥旧墟,当时叫卖牛埔﹔第二个地点移动到横沥新墟,即现在的横沥农械厂侧边荔枝园﹔第三个地点移动到横沥新埠,即现在农业银行对面﹔第四个地点移动到横沥旧火车站,当时叫“三、六、九”, 即火车站侧边的地点﹔第五个地方移动到横沥半仙山村众岭荔枝园﹔第六个地点移动到现在的横沥镇骏马路,并改牛墟为牛行。该牛行于1995年建成,占地面积1998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0平方米,是目前广东最大的单项耕牛(菜牛)市场。在牛文化传承中,横沥近年还相应兴建了牛庄饮食文化生态园,该园是一座包括牛文化博物馆、牛生态美食街、牛文化长廊等一系列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大型饮食、娱乐、旅游、文化场所。
现在来横沥牛市做买卖的国内“牛客”络绎不绝,他们当中既包括广东人,更有来自湖南、海南、陕西、安徽、广西、四川、江西、湖北等省区的“牛客”,其中最远的是山东“牛客”,要花上3 天3 夜的长途跋涉才能到达横沥。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商客也远涉重洋来到横沥进行牛只交易和牛文化交流。
来自惠州市博罗县的姜先生30岁出头,他们家祖辈都是杀牛的,与横沥牛墟有着不解之缘。到了他这一代,也继承祖业。他每三天来这儿一次,每次买10头左右的牛。由于牛行太大,牛太多,他每次来时总是带着副望远镜,好四处“察牛”。他说:“我们家可算是见证了横沥牛墟的变化了!”。
横沥牛墟历经沧桑,至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情。过去,在东莞,大朗、常平、桥头等地方也曾举办过牛墟,但都不长久,只有横沥的牛墟,越办越兴旺。
百年牛墟堪称是见证横沥商贸繁荣发展的“活化石”,横沥牛市今日更“牛”!
如今的横沥牛行具有浓厚的园林特色,既有进行牛现场交易的“牛花园”,买卖双方可以在一棵棵细叶榕树下挑选牛只;也有用于临时圈养、供牛中转休息的“牛宾馆”;以及用于清洁牛身体,供牛在三伏天内消暑的“牛泳池”;对于一些身体不适的病牛,还可以让“牛医院”里的兽医看诊。原本服务周边农业发展的耕牛交易也演变成了以食用牛肉、出口外销为主的肉牛交易。
早晨的阳光暖暖的, 如水般洒满了牛行每一个角落,数十只鸟儿扑楞楞从远处飞来,落在牛行内的榕树上啁啾。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早晨,在这个风情万种的地方,鸟儿们似乎也为牛市今日的繁荣尽情欢唱。对于这样的场景,锦叔是熟悉的,心情显得很愉快,很快就进了“角色”。
数十个圆圈围成的牛栏,各拴着近20头牛。这些牛耳朵上的白色纽扣标签,表明它们已经过检疫,可以进入牛市交易。牛身上的蓝色标记,则表明它是第几只进场,红色标记则表明牛主是谁。大榕树下,牛儿们或站或卧,悠然地甩着尾巴。牛的哞声时而传出。四方来客和牛经纪在牛群中来回穿梭,指指点点。
突然,一位牛主(卖牛的人)吆喝着:“起来起来”。“噼”一声,牛棒落在牛背上,尘土飞起,牛儿噌地而起,两只前蹄猛地跃上一米多高的牛栏,半身趴在上面,两只后蹄扎在地上。“拉出来走两圈,再看看清楚。”牛客(买牛的人)一边拖住牛尾,一边回头向远处呼唤:“锦叔,快过来帮我看看。”
“唔急,唔急! ”锦叔应声风风火火地朝牛客走了过去,步子迈得比年青人还快。
锦叔的胸前挂着蓝色小牌,那是牛行颁发给他的工作证。不过,他很少挂牌上班。“这里的人都认识他,根本不用挂牌。”一个卷头发的牛主撩开上衣,露出半截肚皮,口中吐出白色的烟圈,嘴角微微上扬:“锦叔,老实人一个,很多牛客都爱找他看牛,你看他腰间的电话总是响,就知道啦!”
这是锦叔牛经纪的职业形象:一米见长的牛棒仍握在手中;黑色长筒胶鞋;裤子前后四个口袋鼓起:喷漆罐随身插进裤袋里,另一边插着一瓶矿泉水,裤后袋还塞着一摞票据、现金;腰间别了个黑色手机皮套,不时会有牛客打来电话,问的全是当天“牛行的牛只多不多?价格如何?”。
牛经纪们跟牛打了一辈子交道,对牛的习性了如指掌。一眼看过去,就能对牛只的基本状况拿捏个八九不离十。牛市交易中,测量牛只的重量靠的不是秤,而是牛经纪。他们可以准确地估计牛只屠宰后的净重,以及肉质。跟以前农耕时代不同,现在他们已经很少看耕牛了,看的多是肉牛,主要就是目测肉牛的重量。
锦叔是如何判断牛价值的呢?这其中有相牛的奥妙。牛不同于猪羊,一头500公斤的大牛可能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有100公斤,如果过秤的话很难准确,所以几百年来,都是靠牛经纪来目测评估牛的重量,目测的依据不是看牛的肚子大小,而是看前腿、后腿和头五个部分判断。牛经纪一眼看去,一头牛多重、年纪多大全说得清清楚楚。据说最好的牛经纪误差不超过0.75公斤。
锦叔兴致勃勃地说起以前相耕牛时的情景,“要识别一头牛耕田勤不勤力,这很考验一个牛经纪的功夫。不仅要看牛的五官,还要看牛腿等等。牛腿不是越壮实越好,而是要修长,那样跑起来快,耕田就要这样的牛。”他一边说一边比画着各种手势,变换着脸上的表情,“鼻子小的牛野蛮,眼大的牛勤快,牛头颅要突出,不要太平,牙齿要8颗,7颗牙的牛就不好了。”
锦叔接着说:“耕牛买卖成交后,买方就把牛牵到指定的一块空地里,套上那里备有的犁、耙等,进行试驶。如果成交,按照横沥的风俗,新买的耕牛,在它们的头上都会被缠上一根小小的红绳子,以图个吉利。”
四﹑诚实为本
“他是这里最权威的牛经纪了,看得准,很公道”。一位牛主对锦叔竖起了大拇指。
“他是这里最权威的牛经纪了,看得准,很公道”。一位牛主对锦叔竖起了大拇指,他说:“锦叔看牛,如果他说300斤(指净重),牛只屠宰后,再把牛肉一称,嘿!那顶多也就是相差10斤的事”。有一年,锦叔帮一名牛客看中了一头牛,说出了重量,但牛主非说不是那重量。直性子的锦叔忍不住把自己的一头牛牵来,说是要与牛主打赌,输了就将自家牛送给牛主。结果用地磅一称,相差还不到一公斤。这让锦叔在牛市中声名鹊起。
“这头牛7500块,就这样!成交!我喷了。”说着,锦叔拿起手中的喷漆罐,“哧哧哧”在牛身上喷下一个白色的“吴”(牛客的姓氏)字,打下这个标记,就表示这头牛已经售出。牛客给了牛主7500元现金,牛主从中抽出50元给锦叔。锦叔则熟练地从后裤袋里掏出一叠黄色税票,抽出一张递给牛主,又利索地把钱、票据一把塞回口袋。“20块作为酬金给我,还有30块是给牛市交税的,在牛市里都是现金交易。”他拍了拍鼓鼓的口袋,对这样的劳动成果显得很满意。不远处,又一位牛客在呼唤他,他快步走去,蹚过地面又将污渍溅起,早已是一身的牛味儿。
一头牛挣脱了鼻环。三个人过去将它拉住,按在牛栏边。“锦叔,有没有铁丝啊?”听到喊声,“有!”锦叔站起身向车棚跑去,他从车座下的箱子里拿出钳子和一小捆铁丝,很快,他翻身跨过牛栏,一边说:“一定要穿上鼻环,这样它撒起野来,你一拉鼻环就很容易制服它。”他对准牛鼻孔,铁丝迅速穿过去,牛一声哀号,地上留下一片血迹,牛身软趴了下去。“好了,好了,让它休息休息就没事了。”他疼爱地拍拍牛背。
一个牛客朝锦叔走来。“锦叔,再帮我选两头,我准备运25头回去。”这位中午请他吃饭的牛客过来,搭着他的肩膀说。此时,牛行里的牛已交易得差不多了。“好,我再看看。”他朝25号牛栏走去,上前扯了扯牛皮,“山区来的牛,干活多,老得快。你看,皮很皱。”又掰开牛嘴,看了看牛牙,“牛一出生就有两颗牙,10多天以后就能长全8颗牙,一年换两只,换四年就齐了,不过山区的牛就换得快,因为干活辛苦,就跟人一样,干活太辛苦老得快。”他停了一会儿,四处观望,接着又朝下一个牛栏走去。紧接着跟牛客细语商量,又是新一轮讨价还价,成交,喷漆,收数。
牛客阿文急促地跑过来,“锦叔,我现在还少牛主6000块,要你帮我担保。下星期,等我周转过来,就把钱打到你账户上。”“好好好,没问题。”说着,两人朝牛主走去。“如果到时他没钱给,我可就找你的啊!”牛主说。“好,欠你6000,记好数。”锦叔一边答应着牛主,一边把银行账号报给阿文。“我现在给人担保,我会看这个人老不老实。”但是他也承认,这样做是有风险的。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和女婿卖牛给牛客,牛客说钱先欠着,结果欠了20多万,人却跑了。那个宰牛店搬走了,连个人影都找不到。
即便是吃了亏,但锦叔还是乐意帮助别人。
五﹑技艺传承
锦叔说,他喜欢做牛经纪。“我可以赚到钱,又可以认识好多人,同那些牛主、牛客们在一起,我很开心。”他希望自己能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如今,来此交易的牛通常都是用于宰杀,成为餐桌上的佳肴。据统计,横沥牛市每个月交易的约4000头牛中,耕牛、奶牛等只占5%,绝大部分被卖到惠州博罗一带,而水牛、黄牛等食用牛则卖到深圳、珠海、梅州、增城等地。其中仅转卖到深圳清水河、沙头角一带宰杀的牛肉,就占了当地牛肉市场的60%.“深圳人餐桌上的牛肉供给,有近六成来源于此。”此外,每个月都有数百头黄牛经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被输送到港澳市场。
锦叔说,现在,牛市有规定了,每位牛经纪每相一头牛可以从中获取不高于20元的佣金,另外,每交易一头牛,牛市再给他们2.6元。他的最高纪录是一天相了60头,但这样的时候极少,基本上一天看个十几头,所以一个月挣三四千块的样子。
傍晚6点,牛行一天交易完毕。锦叔看着当天交易的牛只全部被装上车,运走。他掏出一叠牛票,用手指舔舔舌头,一张张数起来,数完,眼睛眯成一条缝嘿嘿地笑了:“今天比较多,交易了41头。收工啦。”他抬起头,右额被牛角撞起的大包渐渐散开去,留下青紫的一片。问他还疼不疼,他愣了一下:“不疼不疼,你不说我都忘了呢。”他又嘿嘿地笑了。
一阵轻风从牛行外面拂来,榕树叶子沙沙作响,人们感受到了空气的清爽和带来的惬意。牛行的喧闹声随着人们的四散而去,渐渐复归平息。
下班了, 锦叔并没有感到安闲,他关心牛经纪的传承问题。牛经纪的技艺都是父传子,子传孙的家族事业,如果儿子不愿承继,可以传给女婿或家族中的其他男成员,但如果家族中无人可传,那么牛经纪的一身功夫就会失传。
对于牛经纪的传承问题,牛行负责人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虽然是家传行业,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你看看锦叔,他儿子不继承,就传给女婿嘛,总会找到继承人的。”听到这话,锦叔也在一旁点头:“是呀,我女婿也会找到人来继承他的,也可能是朋友,也可能就只是认识的人,这个我想以后都无所谓的了。”不少牛经纪认为,古老的行业,不应再局限于“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了。或许放宽之后,学习的人会多起来。
锦叔对选徒弟有自己的标准:“要灵活,还要踏实本分。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现在的标准已经很低了,毕竟想学这一行的人,已经少之又少。”
由于“牛经纪”技艺传承十分严格,加上出师的艰难,横沥牛行内牛经纪的人数在逐渐减少了,目前只剩下17人。
令锦叔高兴的是,女婿陈明继承了他的技艺。现在岳父女婿齐上阵,每到圩日两人就穿梭忙碌在牛行里面。
如今, 牛经纪的舞台又得到了拓宽。横沥牛行在沿用了400余年每月公历尾数为“3、6、9”的交易日的基础上,增加了尾数为“1”的交易日。这样交易日由过去每月的9天增加到了12天。这次增市是对400余年来“牛墟”交易日传统的一次创新,是满足不断增大的交易量、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对于牛经纪来说,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今天横沥牛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易的场所,它更多是代表着一种品牌,一种商业文化的象征。随着牛墟在管理规范化和信息化方面的不断创新,随着当地政府不断用文化、用经济等各手段来整合资源,横沥牛墟从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经济发展的舞台。而牛经纪是这个舞台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不能没有“传人”。
锦叔说,他喜欢做牛经纪。“我可以赚到钱,又可以认识好多人,同那些牛主、牛客们在一起,我很开心。”锦叔说,他希望自己能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当得知横沥镇有关部门将横沥“牛经纪”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锦叔饱经沧桑的脸笑开了:“是吗?好啊,好!”
呵呵,好一个可爱的锦叔!
横沥镇将举办百年牛墟旅游文化节,亲爱的朋友,欢迎您前来横沥,共度盛会,并一睹牛经纪锦叔的风采。
-全文完-
▷ 进入一刀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