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悟空并不是指《西游记》里的泼猴孙悟空,这是个动宾词语。悟空就是感悟空无之意。
我们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在众人的哭泣声中离开,就结果而言似乎毫无意义,也的确没有所谓的意义。
记得电视上有一段广告词说得很好:人生就像是一个旅程,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最后的结局,但是每个人的境界和他们的所为都有所不同,我想很大程度上都在于对人生终极的感悟不同吧。
我一有个同学,他学习很好。餐桌上的礼仪他都懂,包括古代的礼仪他也很熟悉,但是我们在一次与长辈的聚餐中,他第一个坐在那里,而且是最重要的位置,后来在提醒下,他又迅速换了位置。也许正应了那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我们只是知道,但是不去亲身经历,亦不能有所感悟与领会,也更不能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指引我们的行为从而改变我们的人生。
看来这滚滚红尘还是要经历的,不经历红尘亦无法真正的看透、参透红尘。刘墉曾这样说过。
近来看了部日本的电影,名字叫《禅》。里面讲了位德道高僧:道远。里面有这样一段:一个靠卖身为生的妇女,在孩子得了重病即将离去的时候,抱着奄奄一息的孩子找到道远,让这位高僧给孩子医治。道远告诉她你抱着他去山下找一户人家,这户人家从来没有死过人,你如果找到了,孩子就能治好。然后这位可怜的母亲就抱着孩子冲下山,挨家挨户的打听,看谁家没有死过人,直到她走遍所有的人家,累得精疲力竭。最后跪在地上看到怀中已经咽气的孩子,她泪流满面,仍然没有找到一户家庭,一户从未有人离世的人家。
这时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又冲上山找道远理论,说道远是个骗子,根本没有任何一家从来没有死过人。道远告诉她:这就对了,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人之长情,只是对孩子那份狂热的爱蒙蔽了作为母亲的眼睛,而这一天的经历也使她更了解了死亡本身,也使她更勇敢的面对死亡,面对事实。这也是她开悟的开始,亦是她心智成长、成熟的历程。
这个故事也是讲的经历的重要性。当然,参悟人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虽然都需要经历。
千代野是日本的传奇女子,她因长相出众,被许多官宦贵族有钱有势的人追求。为了悟道,她拒绝了所有的追求者,投身寺庙,削发为尼。想用这种清静的方式参悟人生。但是因为她长得太美,树大招风,寺庙也不敢收留她。最后千代野痛下决心,毁掉自己的容颜,以致到别人无法认出她曾是拥有绝世容颜的千代野之后,她终于进了寺庙。一天晚上,月色较好,她挑着两桶水,小心翼翼的走在青石铺满的小道上,这时候突然桶底断裂,水洒了一地,千代野气愤又疲惫的坐在地上,面对瞬间流下的水,看着水上倒映的圆月在慢慢消失,她突然参悟到了什么,于是,她留下了那段最著名的诗:
这样的方法和那样的方法,
我尽力将水桶保持完好,
期望脆弱的竹子永远不会断裂。
突然,桶底塌陷,
再没有水,再没有水中的月亮——
在我手中是空.....
是的,一切皆空。就像刚才我们说的,都知道最后的路是死亡,但是对死亡有不同的感悟,才因此有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活法。通过这一切的一切,千代野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空无。
“开悟前挑水砍柴,开悟后挑水砍柴。”我想以后千代野做的事情不会有太大不同,也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伟大事迹,但是她的人生境界从此大有改变,亦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前段时间看《孔子》这部电影,扮演南子的周迅,在挑逗周润发扮演的孔子未遂之后,对其礼仪有佳,跪地三叩,说出了这样一句让孔子近乎流泪的话:世人皆了解你的痛苦,但是他们未必理解你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
还有一个人与千代野颇为相似,这就是释迦摩尼,在培堤树下顿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里也不在赘述。
当然这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亦不鼓励大家火棒毁容,吞炭为哑,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感悟生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努力生活的过程中,也会有所感悟。从此我们的人生就会大不相同,有些人将此称之为“顿悟”。
不只是人,甚至每个生物都是如此。达尔文的进化论说,生物总是从低等到高等发展,从简单向复杂发展,但是刘墉也指出:虽然生物进化的总趋向如此,但是某个时期,某种生物他们的进化是近乎直线型的,飞跃式的。在这短短时期内,它们完成了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所要完成的进化。就人个体而言,那种所谓的顿悟,会给他们带来质的飞跃。
凤凰卫视有个栏目叫:鲁豫有约,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记得鲁豫说过:她突然有一天,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那么一天对英语一下就通了,就彻底了解了它,懂得了它,就觉得它变得非常简单,再也不像之前学的那么吃力了。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很大方面也得益于此。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那首歌的作者,“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词的作者叫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他也是某一天,感悟到了人生的一切,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抛弃了娇妻幼子一个人跑到山里去当了和尚。我曾和一些信佛的人说过这件事情,他们的说法都是李叔同一下参透了人生。
有时这种顿悟,是客观环境所迫,没有办法。芙蓉姐姐之所以是芙蓉姐姐,和她的经历是分不开的。那天看她的博客,说自己的男友在新婚之夜,当然不是和她的新婚之夜。给自己发信息说,我结婚了,而且那女的还tm是个[ch*]女。芙蓉姐姐当即抱着被子哭得是天昏地暗死去活来九死一生。芙蓉姐之后的率真、张扬、夸大等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个性,恐怕都与她极端的情感经历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种开悟是偶然型的,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属于这一类型。在某个时间,就像回光反照一样,突然清醒明白,洞悉了一切,但是这个时间很短。写《人间词话》的王国维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很多人在经历了生活的苦难之后,作为一个生活旁观者,一个局外人,偶尔打开天眼,洞悉了世界的一切纷纷扰扰,但是这个时间很短,我们亦无法逃脱于生活之外,这些疲于奔命、碌碌无为的平庸人,我们也只是属于他们中的一员,所以说“可伶身是眼中人”。
这终究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像前面所说的刻意去感悟,或者是顿悟之后抛弃凡尘的一切,未免付出的代价太大,未免有些太不负责任,而有时就算你感悟透了又怎样?它就像市场经济的危机一样,虽然这个世界有不少的经济学家,我们有不少的方法可以预见到未来的一些事情,但是经济危机亦无法避免。就像人的死亡,也许你可以延长寿命,可以让你活的更健康、自由自在,但是始终无法逃脱死亡的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痛苦的让自己去感悟这一切似乎又没有了意义,所以西方有一句谚语:“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我想也就是这个理儿。
活着就活着呗,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有了性欲就找个老婆(老公)抱着一起睡。这或许正是道家所谓的“率性而行,道法自然”吧。
整天苦思冥想的去考虑人生,未免太哲学,太悬乎了。然而,“人从识字忧患始”。当我们受到一些教育之后,难免不去考虑太多东西,甚至一些莫须有的东西。必要的思考和感悟还是要有的,即使看透了结局,也能认真的过活,我觉得这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就像一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所言:如果用理性的态度,用自己的知识与学识去预见未来,自己是悲观的,但是对于生活他亦积极的、感性的过活。
我觉得这就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悟空人间多少事,坦然从容度此生。
-全文完-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