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曾经是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一位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数学家,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不知有多少麻袋的草稿纸,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创造这个奇迹的正是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他不仅成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还应该成为中国学生永远的榜样。
陈景润出生在贫苦的家庭,上小学时别看他长得瘦小,可十分用功,成绩很好。没想到,引起了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对他拳打脚踢。他不服但也无奈,就淌着泪回家要求退学。妈妈抚摸着他的伤处说:“孩子,只怨我们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你好好学,争口气,长大有了出息,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陈景润擦干眼泪,第二天背起书包又去上学了。此后,他再也没流过泪,把身心所受的痛苦,化为学习的动力,成绩一直拔尖,终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初级中学。
在初中学习期间,陈景润受到了两位老师的特别关注:一位是年近花甲的语文老师,原是大学教授,他目睹了日本人横行霸道,国民党却节节退让,感到痛心疾首,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身上。当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年少有为,就经常把陈景润叫到身边,讲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激励陈景润好好读书,肩负起拯救祖国的重任。老师常常说得满眼催泪,陈景润也含泪表示,长大以后,一定要报效祖国!另一位是不满30岁的数学教师,毕业于清华大学数学系,知识非常丰富,陈景润最感兴趣他上的数学课。他也觉得陈景润不一般,就分外下力气,给陈景润多讲些数学知识,并进一步激发他的爱国热情。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大,自然科学不发达是万万不行的,而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从此,陈景润就更加热爱数学了。一直到初中毕业,都保持了数学成绩全优的记录。
初中毕业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在这里,他有幸遇见了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沈老师知识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服槛楼的学生,问是怎么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来,最后只好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法。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的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多年,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沈老师接着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希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接着沈老师趁热打铁,给同学们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哥德巴赫费了番时间下了许多功夫没证明出来,便给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宝石!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哥德巴赫猜想”却像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下誓言: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从此,陈景润便开始了摘取皇冠上的宝石的艰辛历程……
高中毕业后,陈景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当时的厦门并不平静,盘踞在金门岛的国民党残兵败将不甘心在大陆的失败,时常无端地向厦门打炮,敌机常来骚扰。有一天,当凄厉警报声响起时,陈景润仍在数学王国中神游,一直到全副武装的民兵看到灯光,焦急地推开他的窗户,命令他立即撤离到屋后五老峰下的防空洞时,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走时,还不忘拿上几本书。防空洞中,人山人海,声音嘈杂,他却可以像两世旁人似地沉缅在数论里。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精彩的描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用王国维形象的勾画来看陈景润,太确切了。
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方米的斗室里,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经过10多年的推算,1965年5月,陈景润终于在《科学记录》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了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一位中国数学家说:“我个人认为,似乎哥德巴赫猜想比费马大定理更加艰难。陈景润的工作距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决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比登天还难。自那时起,哥德巴赫猜想仍然停留在陈景润的地方。”
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也使陈景润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英雄式人物。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
不幸的是,1984年4月的一天,陈景润从家中骑车到魏公村的新华书店买书,被一辆急行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当即昏迷。被人送到医院后,诊断结果是他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症。更为不幸的是,几个月后在乘公共汽车前往友谊宾馆开会的时候,陈景润又被人从车上挤下,摔昏在地。这接连发生的两次灾祸彻底损伤了他的健康,生活不能自理,一直需要人护理。可是,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作家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文中这样描绘陈景润此时的内心世界:“我知道我的病早已严重起来。我是病入膏肓了。细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内脏。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体确实是支持不了啦!唯独我的脑细胞是异常的活跃,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来,我不能停止……”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患帕金森氏综合征10多年之后,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逝世,终年63岁。
在“1+2”发表40周年、陈景润逝世10周年之际,中国数学界人士纷纷作出了这样一些高度评价:
——陈景润的工作无疑是出色的,比我们这一代的数学家都好得多。他的‘1+2’工作至今是一个世界纪录,保持了几十年,没有被打破。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读过作家徐迟写的《哥德巴赫猜想》的人都熟悉这样一种场景,在一个6平方米的小屋中,陈景润坐在小板凳上,把床当做书桌,完成了中国数学界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文革”后,当他的事迹发表出来,几代人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感召,立志向数学、向科学的高峰进军。
——这样的例子,我自己就能轻松地数出20个左右,他们都是改革后涌现出的科学家,在学术上有重要的贡献。他们见到我时曾说,是陈景润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他们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陈景润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非常之大,我们当时对他的崇拜比现在的追星族还深刻。
——陈景润的成功并不在于他有特别的天赋或他比别人更加聪明,而在于他长期的勤奋与努力、坚持和刻苦。今天,在陈景润逝世10周年之际,我们纪念他、学习他,不仅因为他对中国数学所作的贡献,还因为他长期坚持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在今天的新形势下,要发扬这种精神。
——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一个人便是一页历史,陈景润是旷世奇才。然而,沿着他的足迹,我们却可以清晰地倾听到时代前进的脚步声,可以鲜活地领略到岁月风雨的凉热,可以敏感地品味到人生奋斗的艰难和壮美。倘若说,人生是一部教科书,那么,陈景润的一生,便是足以让世世代代皆可细细揣摩、咀嚼、吮吸以至于奉为典范的一部长卷,一部宏篇巨著。
——他是不幸的,当他踏着开国大典的隆隆礼炮声,胸怀朝阳,迈入一个崭新纪元的时候,本应热情洋溢,满目鲜花。然而,他却像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一样,饱经忧患,历尽坎坷。他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流过的泪甚至殷红的血,给他的生命濡染了浓重的悲壮色彩。他又是幸运的,综观他并不漫长的人生之旅,每一关键的步履,都有幸得到人民的哺育、滋润、支持;都有幸分享了党的温暖、关心、爱护.。正因为如此,光明才战胜了黑暗,正义才战胜了邪恶,真理才战胜了谬论,科学才战胜了愚昧,文明才战胜了野蛮。陈景润的人生处处洋溢着雄奇壮阔的色彩,他的欣喜、惊喜和那纯真、憨厚、永恒的微笑,幻出一首美丽壮阔的史诗。
——陈景润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它牵起了今天的绚烂,明天的幽远,它流过炎黄子孙的心田,也流过祖国大地的春夏秋冬.。
——陈景润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陈景润走了,他已化为了历史,化为了祖国大地上不屈的高山和浩瀚的大海,化为了人们绵绵无尽的思念以及人们为弘扬他的精神和进一步开创他的事业而奋勇前进的脚步。
——对于陈景润的贡献,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述:陈景润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
——当这一真理之树矗立云天,扫尽不时卷来的阴霾,我们的人民将会一次又一次深情地呼唤陈景润。
据说,陈景润逝世十年后的2006年3月19日下午,北京中科院基础科学园区东门外,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手捧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旁若无人地大声朗读了两个多小时。有人不解地问他,他说他是读着陈景润的故事长大的,想以这种方式纪念他十年的冥寿。
关于陈景润,要说的话题太多了,可以这么说,陈景润是七八十年代中国年轻人最崇敬的人物之一,“向科学进军”也成为那个时代最鼓舞人心的口号。陈景润把他毕生的心力都给了数学,给了祖国,而同样,他的音容笑貌至今仍然是许多人心里最珍贵的想念。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诉人们: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最后,我们以陈景润的一段语录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全文完-
▷ 进入平平淡淡12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