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漆门面、方格窗、黑色板条门构成的老街,义兴张烧鸡广场上竖立着的张炳铜像,以及飘着香味的烧鸡,这一切,演绎着道口镇的前世与今生。
踏着斑驳的古道,傍卫河缓缓而行,只见滚滚的卫河翻涌向前,颇有些气势,略可想到当年舟船林立的景象。卫河是我国最早的一条南北大运河。道口的兴起,就因为占据了运河的要冲。
古时黄河流经滑境,道口就是设在黄河西岸鲧堤上的一个渡口。宋元以后,黄河改道,道口又成为卫河上的一个重要码头。
卫河发源于太行山南麓的百泉,合淇河、汤河、安阳河河水,流经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浚县、滑县的道口,经道口过汤阴、内黄、清丰、南乐至河北省魏县、大名,山东省冠县,于徐万仓处与漳河汇流进入海河。
因源为山泉,故水多甜美。
但卫河并非因其水甜而著称,事实上,它是我国最早的一条南北大运河。而道口的兴起,则因为占据了运河的要冲。
在卫河283公里长的干流中,道口段不过4.61公里,从王湾东入,自军庄北出,但就是这不到5公里的河段,因为居于河段要冲,成就了道口镇历史的繁荣。
明清以来,道口逐渐发展成为商贸重镇。在清朝乾隆年间,道口开始日日有集;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乃至民国时期,水路更加畅通,上可达百泉,下可达天津,道口在近5公里的河段上,设立了10多个码头,其中兴盛达到巅峰。
此后,天津拉动了道口的发展。
到清代中叶,天津得漕运、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形成了一个“天津经济圈”:从开埠到民国时期,天津的经济影响很快覆盖了直隶、山西、内蒙古、山东及河南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成为拉动这些地区近代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龙头。据记载,大量天津进口的各色布匹和其他洋货,经南运河和卫河输入到山东的临清州,河北的大名府,豫北的彰德府(今安阳市)、卫辉府和怀庆府(今沁阳市);而这些地区这一时期运往天津的药材、棉花等货物,“也是经卫河下运。而道口正是一个集散地”。
那时,道口形成12条大街道、72条小胡同,并且四面还有七个城门、两个水门,俨然成为一个戒备森严的小城堡。作为一个重镇,道口镇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农民起义军领袖李文成在这里设置军帐,帐中出令,指挥千军万马,与清兵血战于道口。当时,那彦成兵分七路攻入道口,徐国安率领一万五千名义军英勇抵抗,屡挫敌锋,谱写了农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1902年英国人在道口设立福通公司,修筑从道口至清化的道清铁路。道清铁路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从滑县道口镇至博爱清化镇,全长150公里。1905年经詹天佑主持评估后收归国有。
1945年8月初,冀鲁豫边区司令员杨勇指挥冀鲁豫边区七团和十六团与盘踞道口镇的日伪军激战数日,消灭敌人近3000人。1946年9月,国民党进犯冀鲁豫解放区,又侵占了道口。
但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史料记载,当时道口河段“船桅如林”,每日可经3000船次,其中大船吨位在150吨以上,基本沟通了冀、鲁、豫等省的30多个大小城镇,道口也因此获得了“小天津”的美誉。
而水陆交通的便利,使道口成为商贾云集、人烟辐辏、远近知名的水旱码头,被当地人称作“小天津卫”。
斑驳脱落的黑漆门面,两层破烂不堪的方格窗,一扇扇可以拆卸安装的黑色板条门, 落日余晖中老人悠闲下棋的情景——行走在顺河街上,街道两边蜿蜒伸展近1公里的古老店铺,似乎正向你喊出古代商人的叫卖声。
顺河街位于滑县道口镇西部,因其西临卫河而得名。横跨在卫河上的大桥把顺河街分为顺河南街和顺河北街两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卫河运输“上通百泉,下达天津”,道口镇作为卫河商埠码头,素有“小天津”之称。顺河街更是以其显著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道口镇最热闹繁华的商业街道。
街道两旁多为传统的木质结构两层楼,用青瓦覆顶。门面房三五间大小不等,不挂前廊;开间2.8米,进深4米左右;二层住人,开方格窗。门面房后边是住宅,过道开在门面房左边。住宅多为一进院、二进院,院落不大,但布局严谨。主房为带廊 瓦房,配房常有二层楼,这种布局在安阳其他地方不多见。
顺河北街较短,路东有几座中西合璧式的商业门面房十分显眼,其中“德锦诚”绸缎、布匹店,在并不宽敞的街道中就显得高大气派。
尽管时间退却了曾经辉煌的颜色,但古老的顺河街有过的大气尚风韵犹存。
水街是道口镇一条短得不能再短的街道,四五十米长的距离,感觉没走几步就上了卫河大堤的青石台阶。这就是道口有名的取水街——因为卫河的水特别甜,方圆十里八里的人都来这里取水,所以取名叫水街。水街的尽头,是道口老城十字大街的街口,正对水街的就是道口镇的“义兴张”烧鸡老铺。
在义兴张烧鸡广场,有一个竖立的铜像,只见他头戴瓜皮帽,手拿文明棍,一副乡间绅士打扮,若有所思地望向前方。铜像就是张炳,道口烧鸡的“先祖”。
尽管广场颇有些荒凉,铜像上多有锈迹,周围还堆放着一些垃圾。但当年的张炳肯定想不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能为他立上这样一座铜像。
道口烧鸡始创于公元1661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实,在开始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们所做的烧鸡生意并不怎么好,到张炳这一代仍然没有好的出路。到乾隆年间,有一天张炳在大街上边走边想,愁眉不展,刚好碰到一位曾在清宫御膳房做过厨师的好友。
得知张炳的处境,这位朋友便将自己在御膳房中做鸡的秘诀教给张炳,他说:“要想烧鸡香,八料加老汤。”八料为陈皮、肉桂、豆蔻、良姜、丁香、砂仁、草果、白芷;老汤据称是煮了一遍又一遍的秘制卤鸡汤。
张炳按照朋友所传授的秘诀,精心制作,烧鸡果然异香浓郁,独具风味。从此,张炳的烧鸡名声大振,生意兴隆,遂取“义友济兴”之意,将铺号定名为“义兴张”。自此以后,道口烧鸡便一代代地传下来,既传家珍绝技,又传百年老汤。
当年烧鸡老铺所做的烧鸡,主要卖给南来北往的客商。回程了,他们把船靠在水街的河埠头。人上岸,来到烧鸡老铺,拎上一两只烧鸡,然后解缆开拔,经水路返回天津。道口烧鸡的名头,也是通过这些客商的口口相传而名扬天下的。
因此没有道口的航运,也就没有道口烧鸡的蜚声中外,“酒香也怕巷子深”,假设道口烧鸡出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地方而不是像道口镇这样一个店铺云集、熙熙攘攘的码头上,又有几个人能知道它的大名?
据《滑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嘉庆皇帝出巡路过道口,忽“闻异香而醒神”,问左右人道:“何物发出此香?”左右答道:“烧鸡。”知县遂将烧鸡献上,嘉庆皇帝甚喜,吃后称赞其具“色、香、味三绝”。从此以后,道口烧鸡成了清廷的贡品。
道口烧鸡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较长时间放置,短期内不用担心它腐烂变质,这与烧鸡的加工工艺有关。一般的情况下,道口烧鸡可以放上个三天五天,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关于道口烧鸡,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驱车去河北路过道口,从一家烧鸡店品尝过道口烧鸡出来,车子却怎么也发动不起来,就请来滑县最好的修车师傅来修,修了三个多小时,照旧是启动不了。他突发灵感,把从烧鸡店里买来带给家人品尝的道口烧鸡放到发动机上,让车子“品尝”,车子竟然奇迹般的发动了。
他感叹,原来,车子是因为没有吃到这么香美的道口烧鸡而生气啊。这个故事,从侧面印证了道口烧鸡的“名气”——连汽车都垂涎三尺。
其实,早在一九五六年,道口“义兴张”烧鸡就在全国土特产食品展览会上,被评为全国“十大名鸡”之首,并于同年国庆节进入国宴,时至今日每年还有烧鸡特供国务院。此时的道口烧鸡需求量已经比较大了,上海、北京以及东北等地,多有汇款邮购者,邮购最多的时候,可以占到日销售量的三分之一。
当然,道口既然是“烧鸡之乡”,不止有“义兴张”一家烧鸡老铺,只是“义兴张”做得最早,牌子更老,口味更好,信誉也很卓著,因此,在店铺林立的诸多烧鸡店里,它自然也就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其他像“张金荣”、“董记”、“薛记”等,在工艺上很大程度参考了“义兴张”老铺制作烧鸡的秘籍,因此整个道口镇各种店铺所加工出来的烧鸡风味,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它保证了“道口烧鸡”这个品牌的风格。
-全文完-
▷ 进入杨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