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在水网密布的乡下生活,经过的渡口无数,无论岁月如何尘封,一旦想起,就会情涌心海,难以抑止。
记得儿时,门前小河最窄处虽是一个渡口,但也担着一根独木桥。晴天大家勉强行走,渡船另作它用;下雨刮风时胆大的爬桥过河,老人小孩只有等船摆渡,人们不知受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邻居小孩巧巧放学途中,突遇狂风暴雨,坐等好长时间没见渡船,眼见天色已晚,只好学着大人的样子爬桥过河。可悲的是不小心掉落水中,直到第二天才被人们捞起,渡口成了邻居心中永远的痛。
就读初中时的学校后面有条通冈河,河宽水急,河面上原有一座吊索桥,几股粗粗的麻绳上铺着竹板,来来往往的人们拉扶着绳索,晃晃悠悠通过,负重的大人小心翼翼,拽着父母衣角的小孩显得既紧张又顽皮,而年少的我们行走在桥上既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又体察到乡亲们生活的不易……然而日子久了,随着风霜雨雪的侵蚀,吊索桥终因年老已朽而被拆去,架桥处自此成了渡口。
家住桥头、人称“三奶奶”的一位老人成了摆渡者,一双小脚支撑着不高的个子,写满沧桑的脸上不乏笑容。每当上学或放学,对着一船的学生,三奶奶特别小心,高高的一声“同学们站好了,不许动!”整个渡船的人都会乖乖的听话。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三奶奶是我们安全、准时到校听课的保证。曾经多少个行来渡往已不记得,三奶奶握篙撑船的身影却长留在我们的脑海里,那弯腰摆渡中被风吹起的一头白发永远在我记忆的天空中飘扬……
回到农村当农民时,村里十多人一起到镇上开会,为给集体节省每人两角钱的公共汽车费,我们冒着严寒早早起身,抄近路徒步行进,到了串场河畔的渡口天还未放亮。住在河边三间土墙草屋中的老赵夫妇知道我们要过河,慌忙点灯起床,很快拿篙摆渡。当船刚渡过河心,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老赵家房子起火了,我们再也不管开会时间让老赵赶快回渡,要不是寒冬腊月大家急得真会跳河救火。大火很快被扑灭后,令人悲痛的是老赵夫妇睡在被窝中的一双五岁儿女再也不能醒来。他们伤心欲绝的恸哭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流泪,尤其让我们倍感内疚——“不为萝卜不拔菜”啊,要不是为省那两角钱……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人富了,路宽了,桥多了,渡口渐渐少了,即使在水乡也快要被岁月所湮没。不过我想,看不见、摸不着的人生渡口却无处不在,有的波涛汹涌凭借胆量,有的暗流不断需要智慧,有的被冰雪覆盖只能绕道,有的会有朋友相帮安然通过……人生的渡口连接着人生,串起了昨天、今天和明天,只是去了再也无法回头!
-全文完-
▷ 进入苏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