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军嫂,人们自然会想起歌曲《十五的月亮》中对“守在婴儿的摇篮边”、“孝敬父母任劳任怨”的军人妻子的赞美。
然而,当我看完红诗沈阳――军民庆“八一”诗歌朗诵会中《社区军嫂》时,我深深地被一个融东方女性传统美德与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精神为一体的现代军嫂动人故事所震撼、所折服,我为当代军人拥有这样的妻子而感慨、而骄傲。
做为一名军嫂虽然操劳,但却在操劳中把欢乐品尝;做为一名军嫂虽然忙碌,但却在忙碌中把幸福酝酿;做为一名军嫂虽然清苦,但却在清苦中变得高尚;做为一名军嫂虽然普通,但却在普通中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就是站在舞台上四位军嫂的自述。
她叫丽军,是一个漂亮美丽的姑娘。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嫁人就嫁有才华的人,他有涵养、潇洒又风趣。长大后,她却与国防绿结下情缘,拥有一个名字叫“军嫂”。刚来社区工作时,银铃般的嗓音几乎天天把歌儿唱。她怀孕八个月时,爱人参加国际维和部队,她挺着大肚子去为丈夫送行,没有半句怨言。分娩的时候别人的丈夫都守在妻子的身旁,给妻子传递力量,而她只能忍着临产的阵痛,咬紧牙关,独守产房,用心灵默默向大洋彼岸呼唤。月子里她吃的是社区姐妹送来的百家饭。当丈夫从国外维和回来时,孩子已经开始呀呀学语,她以前常常哼唱的“自由飞翔”早已换成了“摇篮曲”。
她叫爱军,她们是大学同学。小时候,也有一个梦想,嫁人就嫁有能力的人,他有气魄、谦逊又大度。自从大学毕业丈夫成为一名军人后,她也与国防绿结下情缘,拥有一个名字叫“军嫂”。她跟随部队调动换防,她丢掉了心爱的医生工作,来到大山沟里,又来到大城市里,她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每天走街串巷,挨门挨户看望孤寡老人和病弱孩童。一次社区孤寡赵妈妈突患重病生命垂危,她丢下自己发高烧的孩子,两天两夜像女儿一样守在赵妈妈病床前,老人脱离危险,可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却住进了医院,她不敢面对婆婆责备的目光,当虚弱的孩子扑到她怀里“妈妈你还要我吗?我好想妈妈!”稚嫩的问话,让她不知如何抚平孩子心头的创伤。
她叫晓军,是社区中年轻的主任,小时候,也有一个梦想,嫁人就嫁有学问的人,他有智慧,机智又幽默。没有成想长大后也与国防绿结下情缘,拥有一个名字叫“军嫂”。2008年,汶川地震,她积极支持丈夫去汶川抗震救灾前线,当电视中看到废墟里被救出的无数血肉模糊的伤者,千千万万无家可归惊恐失魄的大人和孩子时,善良的她感同身受,尽管她工资微薄,平时连一条美丽的丝巾都舍不得买,为了救助灾区人民和地震中无家可归的孤儿她拿出一万元积蓄购置衣服和棉被,她还号召社区的姐妹们捐助衣物,并自费寄到灾区。
她叫拥军,也是一名军嫂。她要讲的故事和她们的有些不一样,十几年来,社区军嫂和军营的一批又一批战士结下深厚友谊,逢年过节,姐妹们都到连队把战士看望,送上精心缝制的鞋垫,帮助炊事班包饺子,给战士洗被子,缝补衣衫。今年春节,一名新入伍的18岁小战士因为想家生病了,整整一个下午军嫂们都在为小战士端水喂药,帮他擦去脸上的汗水,当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端到小战士面前时,小战士泪水伴着微笑流,他说:长这么大我第一次离开家,军营是我的新家,军嫂像妈妈,让我叫你们一声妈妈吧!
这就是一个平凡军嫂的故事,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把她们的内心读懂和体谅……
诗歌朗诵会结束了,但军嫂的形象确时常在我眼前浮现。我也曾是一名军人,我知道做女人难,做军人的妻子更难。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军嫂舍小家顾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我们的钢铁长城才这样坚固,正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军嫂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军队才有希望。
军嫂,我们最可爱的人,我们最尊敬的人。但愿千千万万个朋友们在“军嫂精神”的感召下,走向那片明媚的阳光地带。
-全文完-
▷ 进入柳湖岸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