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正是三伏天,持续闷热,已经到了摄氏四十度,即使坐在房中,也会觉得像是蒸桑拿,汗流浃背 。晚上实在难以忍受,听朋友老来说他老家有庙会,便跟他一起去了他的老家。老来的家在秦都区双照镇苏家庄。沿着三号公路北行,上了周围有两个大冢的大坡后,再朝西拐,就到了苏家庄。
说是庙会,其实与平日并没有什么分别,只是看热闹的人熙熙攘攘的,卖凉皮、油糕、麻花、豆面糊涂之类的饮食摊点遍地都是,另外还有几家套圈、卖西瓜的。我俩来到村西头一个高的夯土台,村里的人纷纷热情地和老来打招呼。我见这里房屋坍塌,瓦砾满地,一片狼藉,就问老来这是怎么回事?老来告诉我:这里就是著名的御书宫的遗址,文化大革命时,村里把御书宫拆了盖学校。现在学校撤了,村里的人便四处筹款,想重修御书宫,可是镇上挡了不准修。因此,这里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我和老来朝南走,就到了一间插满黄旗的瓦房前。走进去,端前有一尊不大的泥塑玉皇大帝彩像,香案的龛内插着几根点燃的香,旁边坐着一个胖道姑,喊叫着:谁抽签解卦?说起来也怪,老来的媳妇抱着娃走来了,执意要抽签。她朝功德箱投了二十元,胖道姑高兴地对她说:孩子中了点邪气,把辟邪符戴在脖子前就好了。说完,胖道姑递给她一个布做的辟邪符。在不远处的空地上,临时搭着一个戏台。我和老来虽都是陕西人,可对秦腔向来都没有兴趣。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唱秦腔不是唱戏,而是乱吼乱叫,硬挣着唱上去,十分累人。
回到老来的家,坐在躺椅上与其父亲聊天,方知御书宫曾是个驰名三秦大地的名刹。御书宫最初叫苏家痷,始建于明朝初期,西边是道观,中间建有寺院,东边是尼庵,道家、佛家都视这里为风水宝地。因清康熙皇帝游历陕西时,来此上香才改名为“御书宫”,数百年以来,这里香火一直茂盛,整日香烟袅袅,大殿云遮雾罩。
御书宫的大门是朱红仿古形的木门,青松郁郁、翠柏森森,环绕四周,显得十分庄重肃穆。稀世珍品红白牡丹盛开满园,香飘四溢,是八百里秦川一大奇观。西侧的道观内有东西廊坊和马房,巍峨飞檐的大雄宝殿,金钉朱户,玉柱银门,画栋雕梁,朱檐碧瓦,庄重新奇,宏伟壮观。大雄宝殿后面是玉皇楼、玉皇洞。玉皇楼上建有玉皇庙,塑有玉皇大帝的像一尊,玉皇洞内塑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像。东院靠西边有仙洞四间,最南面塑的是真人赤脚李塑像,第二洞是真人张二仙的塑像、第三个洞是通往中院的过道,最北面前跨院,也就是第四个洞,是通向南墙外三丈多深的地窖慢道,内有六、七只大地窖,是储备物资的仓库和防盗的地道。传说康熙帝的母亲病重,太医们束手无策。云游四方的道人张二仙得知后,主动上门,为康熙皇帝的母亲诊治,手到病除。康熙出于感恩,在巡游陕西时曾来苏家庵上香还愿,并亲书御匾“常年人瑞”,高悬大雄宝殿中央上方,从此苏家庵改名为御书宫。回京后,康熙帝拨巨款令川陕总督年羹尧重修御书宫,以后羹尧仿御书宫修建了西安八仙庵。所以就有了“先有御书庵后有八仙庵之说”。解放后,八仙庵曾派霍道人、朱守贞做过御书宫主持,御书宫有道士七、八人。及至文化大革命,霍道人、朱守贞被红卫兵戴高帽游街示众、开批斗会,不堪凌辱的霍道人、朱守贞含冤而死。剩余的道士们见状,惶恐万分,四处逃散,道观从此无人管理,草木萋萋,荒凉一片。一九六九年,年大王公社要将御书宫拆除盖农中。当时苏家村大队不干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大队抢在公社前面拆了盖了苏家村小学,从此盛极一时的御书宫销声匿迹了。
近年来,社会上要求重修御书宫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好心的人,为此四处奔走筹集善款。从二零零五年开始,当地群众自发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六月十五庙会。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那个车水马龙,宾客盈门,明烛高照,香烟缭绕,钟磐叮咚的御书宫会重见天日,再现往日的风采。
-全文完-
▷ 进入王立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