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ouyun_fei先生2月28日在“烟雨红尘”网站上发表了著名的杂文文章《文化复兴是为传统文化招魂吗》,文章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告诉大家“文化复兴并非文化复古”,最后为中国今后文化发展开出了“多元并存,以西为主”的民间偏方。
偏方云者,不载于正宗医典之处方也。前几年红得发紫的电视连续剧《神医喜来乐》,神医在沧州瘟疫中向井水中投药恐怕就属于这样的偏方。胶东地区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也有这样的偏方,比方“头疼棒子敲”、“牙疼吃辣椒”等等,都是的。然而偏方往往特别效验,民间神医为生计计往往世代抄传而不肯轻易示人。xiouyun_fei先生既然得到这样的真传,何不束之高阁,或藏之深山,日后为子孙做升斗之谋呢?
事实上,xiouyun_fei先生给出的妙方在中国进入90年代后已经由“偏房”被“扶正”了,“多元并存,以西为主”颇得到了官方的首肯,不必以偏自居,完全可以载于正史的。且不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提“保先”,也不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仅看当下“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就可窥见其中玄妙。“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观念不就是对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最好的阐释么?以此衍生出来的、被新闻界炒的沸沸扬扬的“民生”观念,不就是孔孟“百亩之田,树之以桑”理想的充分表达么?“科学发展观”中“发展”的观念主要的含义就是不墨守成规,不要局限于马列主义经典文献的阐述,要结合自己的国情处理一切事情的非权威主义。而“科学”概念本身更非中国本土的产物。那么,在“人本主义”和“科学发展”之间孰轻孰重?小平同志回答说:“发展是硬道理。”这已经很明确了,我们现行政府制定政策的原则就是“多元并存,以西为主”。我估计,这有可能是xiouyun_fei先生在中央某领导跟前无意中泄密的后果,也许xiouyun_fei先生为此拿了不少奖金。
我们不提政治,还是谈文化。当今中国社会谁能说存在着“文化专制”?刚浏览了“烟雨红尘”的主页,康慨先生的杂文《批小沈阳等于批中国的低俗文化》就说得很好;“小沈的低俗表演之所以在中能够走红,正如美刊分析的中有足够的宽容度,他这种低俗文化能在“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家央视大舞台露脸,真是让刮目相看。如果在西方家,他的命运也和跳膝舞的舞女一样,只能在指定的剧场表演。”连小沈阳这样低俗的文化样式都能允许存在,何况其他?中国文化形态可谓“多元”化了。
事实也是如此。
仅看看中国的影视界吧。90年代中国影视多元并举,各种类型的主题都不同程度存在,有的还拿到国内国际大奖。鼓吹封建专制制度的,为封建皇帝歌功颂德的,包括乾隆、康熙、雍正、武则天、大明王朝,不可胜数;鼓吹君臣登记意识的,入铁齿铜牙纪晓岚、宰相刘罗锅、天下粮仓,不一而足;鼓吹军事征服和暴力的,如汉武大帝、成吉思汗、大秦帝国,气象泱泱;鼓吹革命战争民族战争的,如十三省、大决战、内奸、潜伏和各种文革红色经典的翻版,多如牛毛;表现国计民生,表达民生愿望的也不在少数,如杨三姐告状、蜗居;表达一种崇高的道德愿望的,如《编辑部故事》、《渴望》、《戈壁母亲》、《一个也不能少》难以计数。
港台澳地区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必列出片目了,什么武侠、爱情、赌博、鬼怪。每一种主题都可以罗列出数十部影视作品,并且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现在,在中国任何地方看a片都绝非难事。
上述主题的作品,如果真的要分类的话什么前现代性的、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都有了。如果不是政府宽容的政策,或者说政府与出版发行界合谋的话,中国文化的这种民主和繁荣有可能达成么?文革期间为什么找不到“四书五经”、“十三经”什么的?
看来,xiouyun_fei先生的偏方是过时了。
然而,有个问题必须解决:我们发展文化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同的阶层(阶级)是有不同的答案的。百姓阶层惟愿身体健康,医生(包括神医)惟愿天下大病,棺材铺的老板最喜欢瘟疫。用鲁迅的话说:“贾府的焦大绝不会爱上林妹妹的。”当然,我不赞成传统上用人的经济地位和拥有的生产资料作为依据来判别一个人的阶级地位,像我们革命历史上所作的那样。这很不准确。卢梭终生没有什么资产,我们不得不说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要根据是他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喜儿到底应该被划为贫农还是地主婆?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是被雇佣者,或者说都是打工仔。如果我们自称无产阶级,那么,为我们服务那些人该怎样判定?我们的老板是不是也在为某个人或者组织打工?
如果马克思今天还活着,他老人家对如今世界的社会结构状况一定会感到束手无策。
然而有一点却是无疑的:我们不幸生活在一个阶级社会。我们既然无法根据经济状况划分阶级,我们还是回到常识:至少,我们这个社会还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吧?那么,在我们当今中国社会,谁才是统治阶级,谁是被统治阶级?
我们没法做逻辑推理,形而上学也没有用。还是回到常识:在我们社会环境中拥有财政和人事权力的人组成的集团,就是统治阶级;剩余的就是被统治阶级。这还是一个粗略的分法,这其中还可以被人为地划分出好多的阶层。我就自称自己是被统治者中的“草根阶层”。
我们中国是有自己的国情的,西方社会存在阶级的话肯定就有阶级斗争,我们中国则没有。这个,我敢发誓。我们中国即便存在阶级也只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有些不像话。怎么说好呢?用“利益冲突”吧。这个中性的词大约大家都能接受。
不管是“阶级斗争”还是“利益冲突”,至少表明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就同一种社会存在会产生不同的要求,也有着不同的目的。
现在,xiouyun_fei先生的文化发展药方(偏方)与我们的政府之间基本一致,我有些怀疑xiouyun_fei先生是不是国务院智囊团的成员。
我不太赞成所谓“多元发展,以西为主”的文化策略,因为这种提法本身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而这种偏见本身对文化发展的损害也许更大。所谓“多元发展”的“多”在康德的范畴学中属于“量的范畴”,本身并不代表一种“质”,通俗说来,“多”并不意味着“好”。原子弹并不因为杀人多就比来复枪高尚。上述影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文化不可以说不“多元”,多元就是多维度,多价值取向的意思。然而,我们在“烟雨红尘”从事写作和阅读事业(暂且让我这样说说)的目的,细分析起来,无一例外都是要建构一种价值体系,一种审美理想,或者至少建构自己的写作能力。中国文化界的现状也是如此。没有主导性的“多元” 发展到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无元”。文化不是碎片,而是一个整体,难道我们可以从“虚无”中建构起一种新的文化么?西方许多国家的统治者提倡多元文化,主要的目的是造成价值体系零散化,使得新型文化难以形成。后现代主义口号“anthing goes”(什么都行)就是西方社会知识分子集体死亡(学院化)后麻醉自己的一个信条。千万不能忘记,新的特质加入旧的系统中就会造就一个新的体系并且预言旧体系的崩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创造就意味着“非秩序化”。“烟雨红尘”所有的朋友们都在创造着,也都在“非秩序化”着,至少我们改变着中国文学史。创造,需要主体,主体就有规划,有实施方略。我们目前处于社会的现代性阶段,文化建设需要主导方向,只不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各有自己的主导方而已。这才是我们不得不关心的。
所谓“以西为主”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偏见是明显的,何况xiouyun_fei先生在文中还提到过所谓“强势文化”云云,这本身就是来自萨义德《东方学》中的观念。我向来不赞同文化有什么“势”。所谓的“势”无非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某种存在依靠“力”对另一种存在造成影响;另一种情况是某种存在依靠“位置”对另一种存在造成影响。不幸的是文化就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小脚女人,既无力,也无地位。如果某人说“文化力”肯定会贻笑大方的,如果某人说“文化位”怕的是全世界的知识者会站起来怒斥,因为你在进行文化歧视,这涉及到某个民族的文化地位问题。当然,大家还可以推论,我绝不赞成所谓“文化侵略”云云。抽象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一个又一个具体的文化形态,比方中古酒文化、日本茶道、韩国料理。不同文化之间确实存在交流现象,也存在相互的影响。佛祖进入中国后,在隋唐五代时期就变成中国式的慈眉善目了,而观音菩萨则由男性变成女性。这是文化相互影响的例子。我们不能说,东汉时期印度文化凭借强势入侵了整个中国大陆?同样,基督教文化在明万历后进入中国,也不可以这样看待。人家文化传播的目的是明确,崇祯年间罗马教皇还派专人专航送了7000册书给中国政府,只不过还没来得及翻译,明朝就灭亡了。这批图书现存国图,余下3000余册。否则,我们怎样解释目前遍布世界各国的孔子学院?
至于具体文化形态之间的优劣问题,我们只能就具体形态来谈。比方,我们可以谈论中国的水饺比起美国的肯德基哪一个更有营养。抽象来谈论,只能导致民族主义和犹太人的灭绝。中国现在的民族主义情绪绝不可小觑的。
各种文化形态既然不存在地位高下,也不存在优劣之分,那么,xiouyun_fei先生的“以西为主”到底表达了什么观念呢?是不是想说西方的价值观念我们现行文化中缺少?那么东方的我们还拥有多少呢?秋冬季节我在大街上看的往往是西装革履来去匆匆的人群,身穿长袍马褂的一个也没看见。我所参加的婚礼着婚纱的多,穿旗袍的聊若晨星。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么要超越所谓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站在人类个体幸福的高度,无论什么民族、什么国家的文化形态,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选择。不能给人类个体幸福的即便是秦皇汉武留下来的,我们也坚决抛弃;能够给人类个体幸福的即便是希特勒的遗产,我们也坚决接受。
个体高于一切,无论东西。
2010年7月31日
-全文完-
▷ 进入野兽派的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