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还是直观地谈谈家乡的变化吧!
每年春节期间,我都要带着家人、孩子回老家,一是去看望一下还健在的叔伯叔娘们,二是去为自己的父母扫墓缅念。
每次回老家,一进入家乡的视野,就看到满山遍野葱绿的庄稼,星落棋布的院落掩映在葱茏的竹林里,看得出来,这些房屋有被改造的,或者是新修的,变成了一幢幢点式的楼房;乡连村的条条机耕路,不再是烂泥路了,已经硬化成水泥路了,斗折蛇行,延伸到各村各社,离机耕路较远的院落,也修起了宽平的石板路 或水泥板路,路上可以开摩托,各家各户出入十分方便。家乡的父老 乡亲有一句顺口溜,就说明了为啥要这样修路的意义:“要致富先修路”。
到了生我养我的老家——汤家院子,这里也同其他地方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首先,使我感觉到的是他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变化。虽然老家院落没有多大改变,还大部份保持着原样,但每户人家都修了点式的楼房,不知为什麽,那些老房子他们始终不拆,还是我《怀念的地方》的格局。在我看来,不拆也好,我每年都可以来这里忆苦思甜,追述往事,因为这些变化和过去可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再看院邻们家里,每家都有电视,不再像前些年,一、二个月看一次电影还要走很远的路去看“莫获”(方言:不是自己的正份,去看别人的)。并且,家家都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多数家庭的座机电话都没用,一般都是随身带移动手机,就连小学生身上都带有手机。至於生活,那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家家都有二至三年的余粮;每年家家都杀得起肥猪(除五保户或个别傻残特殊的人外);穿补巴衣服的彻底不见了,就连五保户或个别傻残特殊的人都没穿补巴衣服。看起来这是个不值一提的小小的变化,但懂历史的人看来,这却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前无古人的了不起的变化。“君以民为大,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农民生活好了,手中有了余钱,就在镇街上或城里购置房产。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呀!就说我三 爸的二儿吧,他家是个三口之家,改革开放前,一家住在卧龙村的一间穿逗房里,日子怎样就不必说了。改革开放后,他家承包了一口堰塘养鱼,几年下来,盖起了楼房。儿子大学毕业后,他就把自己盖的楼房卖了,在城里买了一套约100平方米的住房,搬到了城里来住,成了名副其实的城里人。我伯伯的孙女,才30多岁,先在一个医院工作,后来自己辞了职,和爱人在重庆搞出租车经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据我堂兄说,他(她)们在重庆买了两套住房,在合川买了一套住房。我还有一个远房的侄女,大学毕也后,先在一家大公司工作,后来辞职自己办公司,经营钢材,10年前就拥有几百万的资产,其现在的资产不下千万。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呀!
-全文完-
▷ 进入良约之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