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鸭子,就应该赶到河里水里,让它们去觅食,去感受风浪,去学会生存,而不应该总是关在笼子里。
——题记
又是一年炎夏来临。百花随着春天的背影暂别季节的舞台,在“知了”热烈的萨克斯中,夏天的序幕缓缓拉开。
万木葱茏,大地一片碧绿。翠峰如簇,绿水相拥,江山如画。突然一只长蒿划过,一群敏捷的声影“扑通”一声跃进碧波,
漾起朵朵美丽的浪花。
一会儿,水面上成了欢乐的世界。白色的鸭群像朵朵莲花,开在小河的各个角落。它们说着笑着,优雅地梳理羽毛,调皮地表演着“二指禅功”,或是在水中追逐嬉戏,嘻嘻哈哈,像一群不谙世事的孩子,在嬉闹玩耍。
此刻,也有一群快乐鸭子,被牧鸭人赶下了河。
那时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我在一所山区小镇上初中。当时学校条件很艰苦,我们住的红砖平房教室,里面只有几盏白炽灯,没有电风扇更不说空调。一到夏天,酷热难当。即使打开所有的窗户,全体师生也是挥汗如雨。到了晚上,鬼火似的灯光下,蚊虫叮咬,热浪不退,更是难熬。可是为了能摆脱贫穷,为了能考上学校走出山村,同学们都强忍着坚持学习。
我们的学校座落在一个小山脚下,前面是一条小河。河两岸竹树葱茏,垂柳依依;河边是一块块小小的草坪,绿草茵茵;河中央清流潺潺,河面上散布者大大小小的石头。
我们的校长是一个干练的年轻人,做事一向有激情而不拘泥于陈规。她看中了河边这一宝地,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酝酿成熟。
那是一个初夏的清晨,同学们像往常一样夹着书本到教室里上早自习。校长突然通知大家在操场紧急集合。
“同学们,我们的‘放鸭’行动今天正式开始。请大家都到教室里带上课本和复习资料,跟随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到河边去。”一百多双疑惑的眼睛齐刷刷望着校长,没等回过神来,就听着老师的口令不知所措向教师跑去。
来到河边,以班为单位,划片集中,席地而坐。有人坐在河堤上,有人坐在树墩上,有人站着火半蹲着,还有人坐在河中心的石头上。“开始上课,现在是早自习。”班主任老师吩咐道。于是,同学们纷纷拿出课本,像往常一样大声朗读起来。
美丽的小河上突然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引来路人好奇的注目。但我们专注的神情也许感动了他们。他们耳语了片刻,纷纷竖起大拇指,然后悄然离开。
清晨的阳光像调皮的猴子,在枝柯间荡着秋千,玩弄每一张绿叶;又像任性的孩子,在水面上滚着铁环;或是像梦中的芭比娃娃,眨巴着水灵灵的大眼睛。小鸟在林间啼转,知了在树梢长鸣。美丽的小河上,清风做伴,我们在书海里荡舟,在知识里遨游。
读完书,同学们又纷纷围坐在一块,老师在中央,滔滔不绝,天南地北,激情荡漾;同学们拿出本子,靠膝翻开,专注地做笔记。然后,踊跃地举手发言,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或是鸦雀无声,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和“哗哗”的翻书声,应和着自然的风声雨声,成为无比动听的音乐。
课间休息的时候,不同班的同学在河滩巨大的露天教室里疯玩。有人在草坪上追逐,有人在树荫下说笑,更有人跳进河里打水仗,别有一番风味。
放学了,大家在石头上随意支起锅灶,男生到小树林里拾些柴火,女生上灶,老师在一旁指点,做一顿晚餐。在袅袅炊烟中,师生们品尝着亲手做的可口饭菜。听着老师讲笑话,同学们小的前仰后合。抬眼便望见青青的山峦和山脚下的校园,低头就听见微风滑过水面的声音和溪水的“叮咚”声,心旷神怡,情思悠悠。
入夜,我们又燃起篝火,手拉手纵情唱歌跳舞。直到月色偏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小河,回到二里之外的学校。
最难忘的还是暴雨莱西的时候。老师把伞撑在学生头顶,大同学背着小同学,男同学背着女同学,大家相扶着,在雨里奔跑。
校长亲切地把我们这些学生叫做“鸭子”,老师就是牧鸭人,把这种教学模式叫做“放鸭子”。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我们避开了酷暑和蚊虫泛滥的校园,走进大自然,扑向大自然的怀抱,聆听它的心跳,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学们的心灵从封闭走向开放,思维更加活跃,成绩直线提高。
如今,老校长已经退休,仍在其他岗位上发挥余热。有一次去拜访他,谈到当年“放鸭子”,头发已经花白的老校长意味深长地说:“是鸭子就应该赶到河里水里,让它们去觅食,去感受风浪,去学会生存,而不能总关在笼子里。看不惯现在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变成只会读书的机器。如此下去,人才的质量……,我很担心哪!”
老校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啊,看到小小年纪的儿子那被书包压得变形的双肩和日渐呆滞木讷的眸光,我的心隐隐的作痛。
如今,再也没有二十多年前那条美丽的小河了。河的两岸修成了居民点,楼房在一天天长高,河水在一天天干涸,到处是垃圾,死水微澜,散发出阵阵恶臭。
好想做一回牧鸭人,赶着“鸭子”——我的别人的或全天下的孩子,可哪里才是我那条美丽的小河呢?
-全文完-
▷ 进入梦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