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暑期培训,本是出于无奈的事情。大伙儿顶着烈日,从四面八方赶到县城,挤在城关中学多媒体教室里,聆听一堂堂的讲座,够乏味的。今年第一堂是县教研室费学文主任主讲,主题是“回到教学原点,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这看是普通的主题,却让本来兴味索然的参培者产生了兴趣,不是耐着性子,而是兴致勃勃地听完了讲座。究其个中原因,笔者作为受训者,本不该妄发议论,但闲下心来琢磨,觉得是主题中“原点”二字的功效。
在费主任的讲座中,没有大量的引经据典地进行空洞说教,像有些“专家”那样,一会儿又什么斯基说,一会儿又在韩老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去“高深莫测”地诠释什么是“教师”,而是紧扣“原点”,从实际出发,给老师们送来一道提升自己境界的精神大餐。
“爱岗敬业”是我们挂在嘴边的话题,但真能做到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尤其是语文老师,自己都没有较高精神境界,又如何去陶冶莘莘学子。所以,费主任在讲座中,提出了好多精彩的典句与观点。如“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读好书、交高人,乃人生两大快事也”、“人生有三乐:顺境里要助人为乐,失意时该知足常乐,逆境中会自得其乐”……
记得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有的学生提出宋濂的求学与当今倡导的学习相悖,我说:非也,同出一辙罢了!
你看,“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为什么能“略无慕艳意”,因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足乐”的是什么?学问!这其中的乐趣是远远超过“口体之奉”的。
可以说,宋濂强调的“勤”与“苦”,完全和“趣”与“乐”是一致的。那些“学于太学”的“诸生”,“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但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这些人为何学不好呢?一言以蔽之,乐趣不同也。他们条件优厚,已经形成了“享受型”的心理,当然是以吃、穿、玩为趣,有几人还会在那些“破书”中去找“乐子”呢?
再看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这是家庭条件之限制;“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是无奈中的方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弗之怠。”这是个人求学的态度。至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的从师之路,更是苦不堪言了。那么,这一切的“勤”与“苦”,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家长的威逼?老师的严厉?都不是!作者在文首的一句“余幼时即嗜学”就已经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一个“嗜”字,淋漓地阐明了勤苦学习的思想前提——兴趣与爱好,以学为乐。
话再说回来,求学如此,教学更然。费主任所言之“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全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快乐之道”,反正乐是一日,愁也是一日,何不乐起来呢?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乐,以提升精神境界为乐,虽有点阿q之乐,但又何乐而不乐也?
李敏老师说:“人生无处不风景,关键是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心境。守住乐观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就能看遍天上胜景,览尽人间春色。”是的,有了这般的心境,何愁业有不成?
费主任在讲座的最后,倡导老师们“白天忙工作,夜半静读书”、“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意在告诉我们:以教学为乐,以读书为乐,是提高自己境界的最佳方式。她还给老师们写了一首诗,题为《脚印个个好清楚》:
人生就是一本书
自己写来大家读
有的章节很精彩
有的段落却模糊
阴晴圆缺常有事
还脸笑心在哭
不说什么无怨无悔
不说什么十分满足
只知道人生来世就一回
怎能做那多姿的盆景树
回首漫漫来时路
脚印个个好清楚
这首诗中,费主任站在精神修养的高度,道出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的境界。不管“精彩”与“模糊”,不管“笑”还是“哭”,那都是人生的“多姿”,但不能做那不经风吹雨打的“盆景树”。为此,笔者感言:我生在大山,长在大山,所以守望大山;孩子们是花朵,我做不好园丁,只做一片绿叶;“不求结果如何,只求曾经拥有”,在追求“拥有”的过程中,于孩子们心灵的底片上记录我生命的流程;我捧不出大山的朝阳,但耕耘着大山的希望。“居陋室听春风看门前碧波流水,驻杏坛恋童趣伴庭外野菊黄花”,在这样的境界里,我清苦并快乐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都从“原点”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回首漫漫来时路”时,觉得“脚印个个好清楚”,那就炼出了成功的人生,快乐的人生!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