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城里住了近30年。一到夏夜不是外出散步,任霓虹灯在身前身后闪烁,就是窝在房子里与电视电脑为伍,任凭电风扇和空调,把空气折腾来折腾去。每天如此,每年如此。对城市的夏夜自然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在我的印象中,乡村里的夏夜、乡村里童年时期的夏夜,才是难忘的,才是诗情画意的。城市里的夏夜,天空虽然高远,但不清新,也不宽广,被高楼分割得七零八落;大地虽然繁华,红尘滚滚,各怀心事的人们往来匆匆,但不清幽,没有夏虫唧唧和萤火虫一闪一闪的悠然。
乡村里的夏夜,脚踏凉爽的大地,头顶深邃的天空。脚踏大地,地气通过脚底和脚趾,上升到人的全身,身心通泰,心里踏实;头顶蓝天,空气在皮肤上和鼻腔里摩挲,全方位进入人体,通体舒坦,心里飘飘欲仙。眼耳鼻舌身,所有的器官都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是那样的温馨可人,像一位漂亮而又高雅的东方女性,酥软了筋骨,难舍难分。
童年的夏夜,更是童趣盎然。虽然生活在物质相对贫乏的年代,但精神犹如拔节的稻禾吸足了田野的水分,茂盛而茁壮。所以,每到太阳西沉、月亮东升、小虫歌唱的时候。小孩子常常扛着或抬着农村常见的竹椅竹床,从简陋的农家屋里出来,在晒谷坪或塘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蓝天当被,大地当床。竹床上下微风习习,那滋味真是“六月天喝凉粉”,惬意极了。天空有月亮和星星聚会,偶尔有流星划过,留下转瞬即逝的一抹白痕;大地有小虫与庄稼的聚会,不停的诉说着夏夜的快乐与炎热,一声声的“热死了,现在好了——”,吵得大地不得不释放温暖和凉意;天地间有人与人的聚会,彼此都把白天的炎热带到塘头和晒谷坪,对着天空和大地释放和诉说,把心贴得很近很近。于是,小孩子对着夜空展开想象的翅膀:“天空为什有星星、有白云?月亮怎么有阴影?天外天又是什么样子?十万个为什么被一颗颗好奇心勾起;大人们在凉爽的夜里,轻抚白天的疲劳,整理父辈的故事,把牛郎织女的故事、吴刚伐桂的故事、北斗七星的故事、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说得有声有色,道得凄凄惨惨,让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在小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传承。
夏夜的田鸡、夏夜的鳅鱼、夏夜的萤火虫,经过春天和夏天的喂养,都变得十分的青春。只要拿个手电,或者用铁条焊成半球网筛做个“漏灯”,放几片枞膏并点燃,到田埂上迎着凉风转几个圈,一盘丰盛的田鸡或者鳅鱼,就会在餐桌上弥漫起一团甜甜的清香,勾起人的食欲,让人饭量大增,“扒锅刮烂”。那英火虫在田间一闪一闪,小孩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玻璃瓶,把它们装回家放在蚊帐里,与自己一同如梦。
我印象中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点诱蛾灯。“双抢”回来后,拿一张高凳或者三根木竹、一个脸盆或脚盆、一盏油灯或瓶子做成的油灯,来到田野中间,摆放好,点燃灯火。每家3-5盏。不一会儿,整个大田垌灯光闪闪,像天空的星星来到凡间。偶尔还有移动的灯光,像夜空中飞行的飞机在星星中游弋。为了增加盆子里飞蛾的数量,有的人不辞辛苦,赤脚下到稻田,像赶花粉似的驱赶蛾子,希望它们向往光明,去投火涅槃,第二天可以多得几个“工分”;也有的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别人都回家酣眠的时候,悄悄地把别人盆子里的蛾子捞出放在自己的盆子里。第二天清晨都到田野收获自己的“战利品”。有的喜笑颜开,有的疑惑不解,有的愁眉不展,有的抱着一个明天的希望。
当然,那种生活不可能再现,只能留在记忆之中。因为高楼的阻隔、因为噪声的浸扰、因为人心的浮躁和逐利,现在的夏夜,我们只能离庄稼越来越远,离闲适和悠然越来越远,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但愿人与生我养我的那块土地,人与生我养我的那块人文环境,永远延续着一种文化的传承;但愿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不再远航。
-全文完-
▷ 进入龙溪野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