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在人生的决择路口,我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教师。那时只有十八岁。花季年华,心蕊里还开放着万紫千红的梦想。 之所以从容地跨上了教书这条路,与父母的熏陶典范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当时的父母都在教育第一线上拼打着他们那一代的“甜蜜事业”。光荣而神圣的使命感,让他们做了一辈子的民办教师。用生命的腊烛之光,照亮了60至80年代乡村教育的历史,推动中国的教育从洪荒到倡盛。
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了他们的追求,长大后自然而然地沿着他们的足迹,踏上了民师大部队之后的征程。一晃就是二十几年。这条路上有苦有甜也有悲欢。无论双脚踏过多少泥泞,我从来无悔无怨。如今这双脚,虽然已穿上了“皮鞋”,不再被称为“泥腿子”,却仍旧穿过风走过雨经着严霜的磨炼,但愈走愈坚。
数不清雨雪中接送学生,瘦弱的肩头扛过多少洪水冰寒;数不清黑板前天天不变的程序里,红蓝笔在本上更替过多少遍。只知道墨黑的青丝变成了华发,也诉不完为师之路的艰辛和教师的人生平淡。但是我心深处,,从来没滚出过悔的浪花,只有感动的波澜时常涌翻。
记得前年,女儿报大学志愿时,我曾苦口婆心地劝她报师范院校。可她却断然拒绝,最终违背了我世代为师的意愿。这件事着实让我心头一震,有点为教育的前途黯然神伤。但过后也就释怀了。人各有志,她必竟有自己更远大的志愿。她是我女儿,也是我的学生。我为自己又将培育出一个高科技人才而欣慰。同时也深信,如我一样热爱教师志在教育的晚辈们大有人在。时常叫我感动的是那些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的学生们。他们从来没忘记过师恩师训,不断写信来告诉我他们的近况。前几天,一个毕业于郑州二轻工业学院的老学生,从上海回乡探亲,亲自携礼品专程看望我。说这二十年来自己从没忘记过母校老师的栽培之恩,还有其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弟弟和已在新加坡参加工作的小妹都常念叨师情难忘师,恩深似海。于是又想起了每每年节时,精致的贺卡像雪片一样落满了我的书桌。贺岁的电话和短信无不诉说着天下桃李们对老师的爱戴与尊敬。这就足够了!人生的缺憾还算的了什么呢?还有什么比做一名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更自豪和快慰的呢?
最近,有个网友写了篇小文,把各行业的人分为十八等。将教师划入第十七等,他说“十七等人是教员,山珍海味认不全。”看过之后颇有同感。虽然近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也只是温饱无忧,每天山珍海味的享受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尽管这样,我依然无悔教书路,虽然清贫但甚受百姓尊重弟子拥戴,也觉得值了。在这里还要谢谢那位老兄把教师高于老百姓的抬爱。即使被归为最后一等人,我想大凡真正的教师,都会坚守三尺讲台,直到吐完最后的丝线燃尽最后的光焰
如果还有下一辈子,我相信,教师,依然是我唯一的选择!
-全文完-
▷ 进入qiannianyime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