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有一条小巷,小巷里有一家少儿英语学校,生意非常火爆。每到双休日或寒暑假,接送孩子的家长把小巷拥堵得水泄不通。大人吵,小孩闹,汽车喇叭乱响。一些家长给孩子同时报了几个班,除了英语之外,还有舞蹈、绘画、钢琴等等,孩子在好几个班之间疲于奔命,比上学还累。
我留意到那些孩子的神情,他们脸上少有快乐,大多是沉重紧张的,疲惫中混和着无奈和沮丧,看着让人心痛!有的孩子不能承受重压,哭着喊着不去上学。家长就百般哄劝,黔驴技穷后就动手打人,小巷里经常传来孩子凄惨的哭声。可怜那些孩子,本该是自由玩耍的年纪,却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双肩包,在家长的逼迫下走进一个接一个的兴趣班。连母语都没学明白,却要接受陌生的外语单词。
家长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魔咒竟成了五花八门的兴趣班存在的最大理由,于是社会、学校、家庭合谋,他们一起埋葬了孩子快乐自由的天性,扼杀了孩子天真烂漫的童年。
试问天下大人们,孩子的心,你们懂吗?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看来,比父母更可怜的是那些无助的孩子。生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孩子一落地就面临严酷的生存竞争,天然肩负着父辈未竟的使命。两岁背唐诗,三岁学写字,四岁学数学,五岁学英语,六岁写作文……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孩子离神童也不远了,可惜“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殊不知,小孩对数字有意识是在五岁以后,能握住铅笔是在六岁以后。违背自然规律,是要遭到惩罚的。中国的家长似乎都是一些输不起的人,怕孩子落在别人后面,就以牺牲孩子的童年做代价,把职业竞争的压力下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只有选择逃避。这十几年来,小学生离家出走的越来越多,甚至还有轻生的,中学的校园悲剧就更多了。今年三月,m县高一的一个男孩在家里喝农药自杀;五月,x县高三的一个女孩从教学楼顶纵身跳下,当场毙命;听说c县的一个女孩,因为上高中后学习压力巨大而导致精神分裂……痛定思痛,如果我们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替孩子们分忧解愁,多和他们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尝试着去理解、尊重并懂得他们,那还会有这样的惨剧发生吗?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并非白纸一张,他们和成人的世界一样五彩缤纷,需要我们去靠近和聆听。
我们的教育真的出了问题。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缺乏理想和创新,基础教育同样重智轻德、急功近利。我们的文化歧视落后,不宽容异类;我们的教育注重培优,商业色彩浓厚。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之所以兴旺发达,是因为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市场需求。可惜金钱买不来智力,只会助长人的贪欲。想爱因斯坦、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大师,他们小时候上过什么兴趣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父母的随机教化最为重要。与其在起点领跑,不如在终点胜出。我儿子去年上高中了,学习成绩不是特别拔尖,但身体和心理都很健康,他习惯好,学得也轻松。那家英语学校就在家门口,但他没在那上过一天课。
又是一年暑假,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兴趣班广告铺天盖地,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们趋之若骛,那些疲于应付的孩子们神色呆滞。滑稽的是各类“班”们打着“兴趣”的旗号掏了家长的腰包,扼杀的恰恰是孩子们求知的兴趣。可怜天下孩子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要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少一些压力和包办。还孩子们一个快乐的暑假,就是给他们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
2010年7月18日
-全文完-
▷ 进入汉中树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