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抒情散文在散文分支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笔者想结合创作经验,谈谈对抒情散文的认识和体会。
一、抒情散文一定的抒情。这句话看起来是废话,而在实际的写作中作者务必要注意到这一点,时刻在心上提醒自己。过去,我曾写过小说、诗歌,偶尔也写点散文。一种体裁写多了之后,必有一些感悟。如:我写小小说只抓住一个场景,特别注意动词的精用,努力使文章短小而具持色。诗歌,要注意时空的距离,以幻突出实。我的第一篇散文源于一次笔会上的故事:一名著名诗人退伍了,当他走出火车站时,他10年前的恋人站在火车站的广场上等候着。俩人相距无语,直到俩人走近后也一直没有说话。这给我产生了写散文的冲动,一是10年的恋人如何知道他退伍要坐这班车?二是她为什么会等候着他,特别是当爱情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时候,她的心理是如何想的?三是她为什么不说话,他为什么也不说话,双目对视,真有点“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感,全然有一些诗画的场景。这情“味”肯定是出来了,关键是如何把握诗意的味道。如距离感、时间感和彼此的心态。当然,不能说写得好,我之所以记得是因为这是比较得意的散文作品,现在连稿子也不见了。
二、抒情散文不要太实。季羡林在《季羡林谈写作》中说:“‘诗无达诂’,写抒情的东西,说得太透,反而会产生浅显之感。”散文形散神聚,往往不注意对一件事的细致描写,因为如果太实,肯定会影响散文的美感。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散文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往往在写作时注重情感的飘逸,注重于景物与情的融合。季羡林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受影响较深的一位,如他在写散文《黄昏》时,已经翻译了不少外国作品,自然会受到外国作品的影响。其实,在古代散文作品中同样注重情与景的交融。如苏轼的《后赤壁赋》、范仲淹的《登岳阳楼记》,不但语言考究,景物描写也十分生动。特别在现代散文中,作者很自然的会去迎合读者的口味,即注重语言美、注重行文美、注重遣词造句。
三、抒情散文也罢,叙事散文也罢,一定要注意语言,语言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五四”时期的散文,景与情衔接得不是那么紧密。如季羡林大师的《黄昏》往往整段、整段的写景,在景物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绪。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写作手法,自然有其高妙之处,需要细细的品读。关于写景,其实正是我下笔比较难的地方,不会对一个景物作一番长长的描述。这里面有知识的因素,也有生活阅历的因素。
-全文完-
▷ 进入司马剑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