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笔者声明,反对任何形式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我们中国人共同的家(祖国)有问题,我们可以努力解决,但前提是必须确保这个家的完整。近些年来,众所周知中国的民族问题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凸显。各族人民,为了捍卫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在政府的领导下,做出巨大的努力。可是许多矛盾仍未能彻底解决。并非自我标榜,笔者深知这方面问题的敏感性与风险性。可是如果我们都明哲保身,几千年民族大融合形成的中华民族前景则堪忧。挫败各种分裂势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各少数民族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新中国建国以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充分照顾到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历史。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政府对西藏与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的物质与科技、文化支援是其他省份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事实证明,民族政策存在滞后的现象,支援边疆的方式问题似值商榷。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对于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的财力投入呈几何基数增长。科技与文化的支援更是长年不辍。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然而由于地理的原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客观上还是滞后于东南沿海甚至中原地区。财政支持,可以上少数民族兄弟感受到富裕(也许牛羊多了,毡帐新了,但融入的现代文明却不多),但感受不到改革开放形成的文明氛围。中央政府与全国发达省份对于西藏与新疆等少数民族的援助是硬性任务,长年不衰。为了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这种援助不但涉及民生,甚至还包括宗教文化。然而笔者个见这些援助还仍有挖掘的的潜力。
纵观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一个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文化的融合是民族团结的纽带。但凡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好的,民族关系都比较融洽。因此笔者认为,迅速改善目前的民族关系困境,巩固国家的统一,应该是让少数民族充分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而长久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应该是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极具融合力。远自魏晋南北朝与元代,近自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征服者的文化无一例外地都被先进的华夏文化所融合。被融合的民族,与汉族共享灿烂的文明。当代如满族,虽然已经与汉族人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在子女升学、提干、财政支持等诸多方面都享有政策优惠。可以说,新中国的民族问题是历史上解决最好的时期。
然而,民族问题方面只看到成绩还是不够的。目前的民族问题亟待解决。建国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少数民族间、各少数民族与汉族间还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充分适应了这种需要。但是随着在新中国出生的藏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成长,新的社会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历史上民族隔阂。这时候,促进民族融合的步子似乎没有跟上。
文明的诱惑是难以抗拒的。据美国国土安全部2010年公布了2009年移民年鉴,过去10年来中国人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的共有34万9450人。仅2008年一年就有4万多人加入美国国籍(这还不包括长期居留美国的中国人)。朝鲜离中国最近,许多左派人士挺朝鲜,可是极罕见中国人入朝鲜国籍。甚至居留朝鲜的都很少。这就是文明的诱惑。向往文明不可耻,是人正常的正常追求。对于西藏与新疆等少数民族,我们是否采取类似对台商的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可暂定10年)与信贷支持政策等鼓励相对落后的边疆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西北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到中原与东南沿海来经商(不包括现已经居住在中原与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但这种优惠,仅限于目前居住在西藏、新疆、内蒙古等西北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境内的商务活动。一但发现其商务活动延伸到国外,或者出现向国外大量汇款现象,这种优惠即行中止。
商务活动是文明的最好传播渠道。当改革开放的文明成就通过商务活动传播至边疆少数民族的每个角落时,就会形成文明的向心力。通过经商,活动在全国内地与沿海省份的边疆少数民族会把发展的时代文明传播至其本民族,这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的融合。然而事实上,我们这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在东南沿海与中原腹地,很难看到藏族、维吾尔族等大量的少数民族。看到他们的几率甚至比看到外国人的几率还低。如今,曾经仅存于绝大多数国人意识中的黑人都可以在中华大地随处可见了,但是见到来自西藏的藏族与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还不多见。来自广西的壮族、云南苗族、傣族等就更少见了。
其次就是教育。对于少数民族的教育支持,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内地与沿海各省的地方政府,都给予了边疆少数民族以无私的支持。可是这种支持,多局限于西藏与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全国的民族院校也不过十几所(全国12所民族院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陕西省咸阳市的西藏民族学院、兰州的西北民族大学、西安的青海民族学院、银川的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武汉市的中南民族大学),而且还都是大学。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学生世界观基本形成,带有深厚的地域与民族传统特征。当他们见证了家乡与外界差异后,不是远离家乡侨居国外,就是心生介蒂。无法承担促进民族融合的使命。国家是否通过政策安排,让全国中原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各省大力置办民族中、小学。鼓励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西北落后地区少数民族的孩子来这类学校中接受真正全免费的中小学教育(这须要作为硬性政策,不能打折扣,事关巩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应该发动全社会来监督,不能让这种学校成为贪官新的收刮对象),作为支援边疆的新举措。
当这些孩子,在先进文明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成长后,他们会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先进文明,并且排斥本民族落后的意识。打破目前民族格局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让边疆少数民族的年轻一代成长于民族融合的气氛中,这一方面会淡化狭隘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强大的文明诱惑力,会让他们放弃落后的观念。强烈主动地享用现代文明。同时,这种成长途径,大大加剧了民族间的通婚几率,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之后,民族融合的大好局面必将形成。我们欣赏“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是欣赏的诗情画意。让一个在现代发达文明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放弃富裕的都市生活,回去长期面对“天苍苍,野茫茫”,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呢!
还有一个问题必须一提。据笔者主观估计,由于近年来的民族问题解决的不够彻底,众多少数民族的家长可能不放心孩子远离自己到外面学习。为打消少数民族家长的顾虑,国家可以制定陪读政策。在少数民族孩子就读的城市,为陪读的少数民族家长提供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的就业机会,民族中小学的所在的城市,可以由政府出面设置民族市场,政策廉租房供陪读的家长们生活。这不但让少数民族的孩子接受现代文明,也可以让少数民族的成年人接受现代文明。富裕起来的少数民族只能向心力越来越强,这是文明的魅力。
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最根本的方式还应该是文明,尤其是物质文明。先物质,后意识,精神文明的是必须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据说,现在外蒙古的牧民就非常羡慕并向往内蒙古牧民的幸福生活。来内地与东南沿海的少数民族富裕起来,是最具说服力的。这是一种导向,是种向心力。
-全文完-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