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制度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直到清朝末年袁世凯废除了科举制度,才打破了那种“一篇文章定前程”的僵化制度,后来又尝试了各种考试形式,毛泽东时代还举行了“推荐制”,直到邓小平复出,恢复了高考制度,才形成了如今的这种教育模式——一考定终身!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换汤不换药,只是变了一种形式而已,怎么看现代的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的那种“一篇文章定前程”也没有多大差别。
如果说科举制度培育出来的是一个个的“范进”的话,那么现代的考试制度所培育出来的就是一个个的“范进的后代”,简称“范二代”。这些“范二代”一个个都成了考试的机器,只知道每天“做习题”,其它的什么都不会,连最起码的交际都不懂,生活还不能自理,他们一个个都被培养成了什么“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以及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如果说“范进”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话,那么这些“范二代”却是现代教育制度的牺牲品。这些可怜的泱泱学子,在一个被称为学校的“工厂”里被批量生产,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自己的主张,他们只能被严格控制化地“穿着棉袄洗澡”或者是“带着镣铐跳舞”,他们成了考试的工具,为考试而考试。他们接受着“教条主义”的教育,从来不能也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因为他们是为了“分数”而考试,不接受教条,就不会有“分数”,没有了“分数”就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一生就会玩完。
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从来都不会有那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就是有了,他将被视为异端,他将不容于这个社会,不是被开除,就是被“休息”。李红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位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27)班的学生,由于去年4月份的期中考试,交了“另类白卷”,写了一篇文章《草见人命》,抨击当前教育制度的弊端,4天后,被班主任叫去叫他好好反思,并让他停课。正是这样一个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莘莘学子,在被停课期间创作出了一部15万字的长篇小说《逃花园记》,质疑当今之教育制度。此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反响强烈,李红豪才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他的“被停课”也被暴露在了阳光之下。当记者问李红豪的班主任的时候,班主任的回答很巧妙,“我并没有休他的学,我只是让他好好反思一下”。有一点自己的思想,就要“好好反思”,就要被停课,怪不得中国出不了大师级的人物!如果李红豪没有成名的话,我想他一定会被永远“反思”下去!
今天在“腾讯网”上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记者在描述的时候用了“偏执”这个词,说李红豪“思想偏执”。“偏执”应该是一个贬义词,还有一种“神经质”的意思,对社会提出一点意见就是“偏执”,我看这位记者一定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范二代”,是现代僵化的“教条主义”教育培育出来的所谓“精英”,他的思维已经“模式化”,见不得一点独立的思考,也是现代考试制度的牺牲品。
在谈到中国的足球的时候,著名作家池莉在她的新浪“围脖”里写道:“中国的教育正在培养一个个的文科和理科的状元,哪有时间去管什么足球!”(大意)
-全文完-
▷ 进入四大名捕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