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这玩意,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大概也算一条真理。要不,这用了千年的“崇文”和“宣武”,怎么就一下子没了呢?乍一看,这没有了“文”“武”的京城,还真觉得不是个东西!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调整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请示,同意撤销北京市崇文区划归东城区,撤销宣武区划归西城区。从批复里没看到新机构如何“精简、统一、效能,如何资源整合,如何优化布局,协调健康”的具体措施,倒是很清楚的知道这次调整一定需要不少经费,因为里面已经明确“调整所需编制经费由北京市解决”了。除了经费,还有什么变化,广播里找了几个家庭妇女絮絮叨叨的说了一些合并后孩子上学方便之类的婆婆妈妈的话,给人的印象好像这才是合并的根本原因。
其实,类似的合并,一直就在发生着。只是有的张扬好大,有的悄没声息罢了。
听网友说清华大学的校训也“合并”了。清华一直象牙塔那样高远,很少关心,这次闲的蛋疼,就上网到清华转了一圈,还真不差。清华校训原本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四组十六个字,而现在却被合并成只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了。
仔细想想,其实这合并以后的校训,清华是早就一直在实施着的,只是这次勇敢的在表面上做出来,只是更加名实相副,实事求是了而已,本不该这么大惊小怪的。
城区和校训可以合并,领导讲话也是可以合并的。看了一篇袁伟时的访谈录《中国教育魂兮归来》,其中提到这样一段:总理对在探访钱学森时,大师在提出两句天问后,还说了下边的话:现在的大学没有一个是按照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来办的;比不上国民党时代,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此后总理在一个座谈会上也说了一大段话:“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但是,在后来的一般报道里,钱老后面的话就都被“合并”没了。不仅如此,总理多次提到的“独立思考,自由表达”,也在《十年人才规划纲要》里被“合并”没了。
如果再往前看,合并的还不止这些。伟大导师的理论,书卷浩繁。对后人来说,全部掌握就很难。要指导现实,其实也如同算卦的卜辞一样,你可以说他是面面俱到,也可以从中挑拣使用,所谓各取所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核心的话,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都在变化中”,反正总是对的。
这样想来,一个小小的校训的删减,几个小小的城区的合并,当然就更不在话下了。也许这也算是与时俱进的现实解释吧。
清华高远,与我等无缘。想起当年出生的小山沟也曾叫做“红卫村”、“堡垒大队”,其实这名字也很响亮。就是一路走来的中学小学里,虽不记得有过什么成文的校训,也一直把“又红又专”、“做党的驯服工具”当成被教育的人生最高理想。所以,被教育了多半辈子,到现在还在“工程师的摇篮”里一直长不大。
如果一定要如某个教授所说“校训被腰斩了,没有了‘精神’和‘思想’,清华的传统也就丢失了,剩下的,就只是教你做个好奴才的训诫”这话,就有点绝对了。教授作为最高等级的知识分子,首先要明白的就是,能做到“假话绝对不说,真话不可全说”这才是第一步。祸从口出,这实例不是就在身边吗?
时下国家十年人才规划纲要,刚刚颁布,相信在合并了清华校训的训导下,中国高等教育一定可以培养出更多大师级的人才,为我国的人才现代化作出更好的表率。这才是主旋律。
孔夫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假使清华人个个能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话,那么清华人就还斗是党的好清华,清华园就还是政府的好摇篮。
其实话说回来,叫“文”的未必文,叫“武”的也不一定“武”。这都是官家太寂寞了扯蛋玩,管咱百姓啥事?正如再也没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校训的清华,也还是中国的老大。
就北京来说,反正官车还是那么多,官衙还是那么靓,公仆还是那么牛!就清华来看,反正学生还是争着来,证件还是那么香,教授还是一群能叫的兽。
于木鱼宅
2010-7-2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