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一样的江南不一样的情怀(1)一盏心灯

发表于-2010年06月25日 中午2:51评论-3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粉墙黛瓦,亭台楼阁,烟雨迷蒙,水波缠绵,还有温柔缱绻的多情女子……江南,对于身居北方的人来说,是他们一辈子遥不可及的梦中天堂,与北方的朔风凛冽大漠孤烟相比,江南的一草一木都显得那么美丽可人,风情万种,让人遐想连篇,留恋往返。

但同是江南人,我总觉得将自己纳入江南人之列多少有一点牵强附会,因为古人所指的江南与现代人所认为的江南是存在地域差别的,前者是一个文化区域概念,专指古代吴越文化所覆盖及延伸地域(即现在的华东江浙一带),而后者纯粹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泛指长江以南的江浙、湖广、江西一带)。简单的说前者指的是“文化江南”,后者指的是“地理江南”。而今人在谈论江南时总是不自觉地犯偷换概念的错误,以此混淆视听并沾沾自喜。比如说我,总是在与别人谈论江南的时候不忘说自己就是江南人。其实在我心里,一直觉得同属江南的湖南和江浙比起来,似乎少了几分灵气、几分华贵、几分厚重,后者才是真正的江南——有小桥流水的古镇小城、气势恢弘的亭台楼阁、如诗如画的田园村舍、曲径通幽的园林别墅、别有韵味的评弹丝竹,还有醉人的风花雪月、冰凉的金戈铁马、远古的暮鼓晨钟……相比之下,总觉得自己身上好像少了一点江南的什么元素。于是,“江南”便成了一直纠结在我心中的一个结。

终于,利用一次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我走进了魂系牵绕的梦里江南。

一、幽怨的南京

最初认识南京,是从那个叫莫愁的湖开始的。当时总有一点不解,好好的一个湖,怎么就取了这么个伤感的名字呢?后来才慢慢地了解,南京何止是伤感,实在有太多的幽怨了。千年的湖底,沉淀着太多的怨恨。

南京是此行的第一站。到南京时已近傍晚,刚下飞机,迎面就遭遇了一场大雨,每个人心情都显得越发郁闷。车辆快速驶向城区,南京的街道不算宽大,没有北京长安街的气派,布局也不是那么横平竖直。街道两边的建筑也不算很高,和上海的高楼大厦比起来显得低矮单调了许多,到处呈现出一派灰色的基调。路旁耸立着一排排粗壮的梧桐树,像一个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张开双臂,把一条条街道捧在手心,围成一条条长长的隧道,车在树荫中游动,人在车流中躲闪。昏暗、低沉、压抑,弥漫着每个人的心头——南京,似乎是在向我们传递着她的不幸和怨恨。

南京的不幸,最早要追究到秦始皇。据说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到此,看出了南京(时称金陵)暗藏的帝王之象,于是下令开凿运河,以泻王气。从此,南京的厄运便开始了。自三国东吴起,历经东晋、南朝、五代、明、太平天国,直至中华民国,凡是在此定都的王朝,没有一个长命的。唯独明成祖是个明白人,打下南京便匆匆迁都北京,算是逃过一劫。中国一千多年的王朝帝业,最终也在此寿终正寝,落下帷幕。

从金陵,到建业、建康、江宁、集庆、应天、天京,最后到南京,“城头变幻大王旗”,名字一个一个地变。朝代的兴废、帝王的更迭,是南京永叹不尽的题材。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每一次改朝换代南京人都付出了血的代价:吴越搏杀、魏晋易主、蒙古铁骑、嘉定三屠、天国烽火、北伐征战,哪一次不是战火连绵、国破城亡、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尤其是让中华儿女永远都无法忘记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万南京同胞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下,惨绝人寰,令人发指。多少辛酸多少泪,多少忧愁多少恨。十朝古都,二千五百年的历史,留下的仅仅是几块残砖断瓦,几座孤魂野鬼。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除了陵园就是庙宇。多灾多难的南京,到处游荡者死不瞑目的冤魂。

可喜的是经历过千年风霜洗礼的南京人并没有沉浸在仇恨之中,而是处处宽容克己、遇事不惊,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五湖四海甚至来自敌国的客人。当我们在下榻的宾馆就餐、住宿时,无论是服务员还是过往客商都显得那么彬彬有礼、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令我们称赞不已。

晚饭过后雨依然没有停,大家躲在宾馆里打牌,激战到深夜,我一直心神不定,那晚我整夜都没睡好,总觉得有个幽灵在我身边游荡。 

二、中山陵前悼中山

翌日清早吃罢早餐,大家急匆匆地赶往中山陵,不一会儿车辆就直接将我们送到了中山陵广场。

中山陵位于紫金山脉主峰北高峰,陵园坐北朝南,整个建筑采用蓝、白两色为主色调,迎合了国民党党旗颜色。中山先生是近代革命先驱和国民党的创始人,他一贯主张民主新思想,奉行怀柔政策,令国共两党都十分敬仰,因此中山陵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郁郁葱葱,景色优美。

不远处的陵园入口竖立着高大的门楼,上书“中山陵园”四个金色大字,步入园区,宽敞开阔,树木密集,空气清新,鸟语花香。行走在苍松翠柏之间,如投入绿色的怀抱。

走过灰白起伏的陵园通道,一座四柱三拱汉白玉牌坊映入眼帘,蓝色琉璃瓦片下“博爱”两个字金光闪耀,这便是陵园的正门牌坊。从此仰头上望,一座直插云霄的的石板阶梯映入眼帘,共有392级8个平台,上面便是中山先生的寝陵和祭堂,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怀揣着对一代伟人的敬仰,我们跟随如潮的人群步履虔诚,缓缓而上,生怕惊扰伟人休息。步行几十米,又是一座宫殿式牌楼,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依旧是以蓝瓦白墙两色为基调,和煦的阳光下,牌楼中间中山先生信奉的“天下为公”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穿过牌楼,放眼望去,视野开阔,但依然不见陵墓。顷刻间又是一座三拱门楼,依旧是蓝瓦白墙。步行未多久,便看到一座墓碑,汉白玉造高约十多米,碑顶凹刻着国民党党徽,党徽两侧行云缭绕,寓意青天白日。碑体只有落款无正文,中山先生一生丰功伟绩堪比日月,后人也许无法用文字来评价他的一生,于是在继一代女皇武则天之后,留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块无字碑。

绕过墓碑,便是中山先生的祭堂和寝陵。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和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堂中立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 高4.6米,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坐像四周摆放着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堂后有墓门二重,均为铜制。前门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后门镌刻“孙中山先生之墓”。进门便是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八月的天气正值炎热,虽然身负登山劳累,但所有人都鸦雀无声,满怀深情地凝视着中山先生的雕像。中山先生神态安祥,双手交叉轻轻放于腹部,双腿自然伸直,略有分开,似乎在安睡,或许是在思索救国救民的良策。

走出陵墓,放眼四望,紫金山青山叠翠,云雾缭绕,果然人杰地灵,脑海里不由想起“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逝者如斯,浩气长存。中山先生的精神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的旧中国,引领着中华儿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如今正指引着中华民族走上伟大的复兴之路。

三、秦淮河边叹红颜

南京虽然不是一个浪漫的城市,但似乎不缺乏浪漫的爱情故事:在长达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文静的秦淮河上烟笼寒水,灯影婆娑,桨声不断,“秦淮艳妓”们和“江南才子”们,把酒言欢,畅游秦淮,赏月赋诗……这样的场景在我的脑海中被描绘过无数次,但哪一次都觉得不够真实。

如今我终于第一次真真实实地站在它的面前。

此时夜幕降临,沿河灯火通明,夜晚的游客们把夫子庙前的广场挤得水泄不通。四下望去,两岸的霓虹灯将所有楼宇妆扮成了天上仙宫,河中的船灯把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映照得如同琼浆玉液,人们仿佛置身童话世界一般。谁能想到在魏晋以前,这里竟是一块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呢?

西晋末年,山东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带来北方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南方生产力迅速提高,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可喜局面,使得王公贵族们的生活富足放纵起来,于是从上游的桃叶渡到下游的朱雀桥,十里秦淮河出现了不少贵族府邸和娱乐场所。

从南朝开始,秦淮河两岸出现了酒家林立、商家云集的景象。于是许多歌女寄身其中,轻歌曼舞、声色犬马、打情骂俏,从此拉开了这一带金粉岁月的序幕。然而,伴着陈后主“玉树后庭花”歌声的沉寂,秦淮河一带的风月渐失。隋唐之后,秦淮河的繁华竟渐渐衰落下去,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的叹惋和凭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曲长歌,唱得人心震颤。 

秦淮河情色之风大约在五代时期再次兴起,南唐后主李煜让金陵重新迈入了“金粉事业”的轨道。南唐统治者们,自知无法与北宋争锋,于是整日苟且偷生地沉浸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风花雪月之中。

几番风雨,几番兴衰。歌声不再,但繁华依旧。熙熙攘攘的人流依然如潮水般奔涌,将我推到了灯火阑珊的夫子庙前。夫子庙最早建成于南宋,与之毗邻的是江南贡院。夫子庙、贡院都是读书人常去的地方,而一旦和读书人扯到一起,那肯定少不了风流韵事。每临近大考,考生们云集于此,三教九流混迹其中,于是这里就成了一个花花世界。正是从那时开始,秦淮河便又焕发了青春,成为天下读书人向往的欢乐谷,并一直兴盛到明清,延续到民国。特别是宋朝一代,本是理学立朝,但娼妓业却被朝廷认可,看来古代君王也注重“以人为本”,人性到底还是战胜了理性。

秦淮河的娼妓们不但人长得风流漂亮,而且为了符合年轻读书人的口味,不少名妓诗、书、画,说、拉、弹、唱无所不会,也正符合那些寻欢作乐的官僚们的喜好。这些被卖入青楼的年轻女子百分之九十出自贫困家庭,一入青楼,便被妓院的老板当成了摇钱树。有眼光的老板,不惜重金培养那些女子绘画吟诗及吹拉弹唱功夫,为的是将来从那些达官贵人身上大赚一笔,而换来这一切的则是妓女们欢笑背后的眼泪。 

灯红酒绿中,贪官污吏达官贵人们在此醉生梦死;轻歌曼舞里,腰缠万贯的商人富豪在此寻欢作乐;胭脂粉堆里,文人骚客们在此刺激享乐;温柔床榻上,贩夫走卒们在此欢度良宵……可谁想过那些被揉躏践踏的女性呢?幽幽的古琴声中,送走了多少青春年华;动人的歌舞中,饱含了多少悲欢离合;精美的雕花床上,摧毁了多少人生美梦;热闹的酒桌上,洒下了多少辛酸泪水……

到了明末清初,秦淮河的妓女之多无法统计,其中犹以“秦淮八艳”最为出名。她们是一群深处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的特殊群体。八个人风格各异,各有特色,但有个共同特点:在国家存亡的危难时刻,她们表现出了崇高的民族节气,与那些贪生怕死、卖国求荣的贪官污吏和满口“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虚伪文人形成鲜明对比,实在让人惊叹不已!那些食着国家俸禄反而投敌变节的朝廷大员,连靠卖笑求生的妓女都不如!可以说“秦淮八艳”的正义之举足以洗刷掉她们一生所蒙受的羞辱。她们的风流韵事和民族大义备受后人津津乐道和扼腕叹息,被写成多部著作。就连大学问家陈寅恪也不甘寂寞,写出了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别传》。这其中又以现代作家刘斯奋的《白门柳》最为全面最为出名。

由此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人的生活堕落不一定代表他的人格堕落,一个人的行为扭曲并不能说明他的灵魂扭曲;反之一个人的身份堂皇、地位显赫并不能证明他的人格和灵魂的高尚。相比而言,那些人格堕落、灵魂扭曲的达官文人远比那些生活堕落、行为扭曲的青楼女子低贱可耻得多。

记得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家,在共游十里秦淮之后各自写下了一篇同名的游记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他们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十里秦淮的偏爱与眷恋,对古代青楼女子的同情与尊重。 

如今,情色弥漫流香溢脂的秦淮河,连同那些含泪悲歌的青楼女子,丑态百出的达官文人,早已远离我们而去,但它犹如一把锋利无比永不生锈的利剑,刺破了蒙在古代上流社会生活外面的一层层面纱,为我们洞悉人性打开了一扇扇窗口。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盏心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文章所言极是。古人所指江南和今人所指江南在地域划分上是有区别的
今南京是历史上六朝古都的金陵城,莫愁湖、秦淮河处处都留有历史人文遗迹
中山陵园孙先生之墓又为现代史增添了不一样的珍贵的革命精神情怀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拜读老朋友美文,晚上好!at:2010年06月25日 晚上9:02

长江一帆远-评论

灵动,清新,雅致,欣赏优美的佳作,问好。at:2010年06月27日 上午10:38

一盏心灯-回复谢谢了。 at:2010年06月27日 下午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