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两宋风云》吧,就是最近北京最牛的那个历史教师袁腾飞讲的,里面最后的描述是南宋十万水军被困珠江口,宰相陆秀夫背负宋末帝在崖山跳崖。看到这时,我一直为南宋的灭亡唏嘘不已,我想如果不是整个国际情势不利,南宋不会就此灭亡,陆秀夫是湖北人,进士出身,与文天祥、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此三人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忠烈的文官,知识分子。当时文天祥被俘,张世杰战死,陆秀夫被困,按常说当时大半个世界都是蒙古天下了,忽必烈可以调阿拉这伯大炮、中亚骑兵等全世界的力量来进攻南宋,抵抗只是徒劳,还要搭上全军性命,可以选择自保,可这些文官硬是铁骨铮铮,比武将还不怕死,一路抵抗强敌,直至南海边,无陆可退,最后宁可选择跳海也决不投降。更值一提的是文天祥,1279年兵败被俘,象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忽必烈是多渴望得到手为元朝服务,在大都关押三年间,元朝是威逼利诱,连少帝哥哥,就是1275年举临安城投降的那个宋恭帝也来劝降,文天祥一脸正色回决:文天祥乃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天祥必须死,绝不苟活。刑前留下了一首悲壮的诗篇:
天荒地老英雄散,
国破家亡事业休。
唯有一行忠烈气,
碧血长空暮云愁。
感受一下八百年前儒家知识分子的血性吧,文天祥是南宋状元,他代表了科举的最高成就,企能轻易向野蛮蒙昧的游牧民族臣服,经过四书五经的教化,唐诗宋词的渲陶,汉文明始终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头,天祥没理由向蒙昧低头,他不屈服则华夏汉文化始终占据着人类文明的制高点,汉文明始终优于其它文明,文化进步成为当时人们好好活下去,保全文化根源的理由,在多年后人们在遭受民族压迫中,他的精神也象一盏明灯指引人民反抗民族压迫.
宋朝是个文官辈出的朝代,那时的读书人第一次实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们可以通过科举入仕,成为政府官员。读书人第一次能把儒家治国思想付诸实践,庙高江远,普天之下君臣一体,官民和谐,人们无不以天下之忧而忧,天下之乐为乐。社会安定,衣食丰足,只要肯学习,读书人都有出路,怀才不遇的景况基本不存在了,不象晋代的陶渊明一样只能归隐种地,对田园山水的寄托倒不如说是对功名利禄的绝望。隋唐以前是门阀政治,要想做官必得有豪门望族的赏识,没有通过举廉是不能入仕的。唐朝是军人政治,政治把持者以武将为主,尽管也有科举,可读书人还是进不了权力核心,只能绿叶衬红花,唐朝最有名的文人当属韩愈,官职也只任到侍郎,三品官职,并没出将入相。宋朝可大不一样了,宋朝的制度规定将领只能带兵,不可调兵,于是为文官政府的实现创造了制度基础,宋代便文官辈出,寇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李纲、司马光.....
文官忠君爱民啊!文人通常具备理想主义特质。人文化的政策能使社会更加理性和谐,所以整个宋朝除了水浒外鲜有起义动乱,可是唐朝呢,前有玄武门之变,中有安史之乱,末有黄巢起义、朱温暴政,为何,武官无义,专权就想篡位,再加苛政又引发人民起义。宋朝由文人政府推动的经济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当时的社会风气让人洱目一新:有街市了、有纸币了、有流行音乐了、有出版社了、有私人书院了,甚至有年产三季的水稻了。宋朝有官吏忠诚也有目共睹,杨家将、范仲淹忧乐观、李纲抗金、岳母剌字,甚至就连秦桧也一直对宋高宗忠心耿耿。
宋少帝陵就在深圳蛇口沙湾,2008年我去看过一次,那里有条路叫少帝路,边上还有一所小学,走在路上能听到朗朗读书声,少帝陵位于路下斜坡上,墓地不大,碑上写着“大宋祥兴少帝之墓”,从规模来看已丝毫无皇家陵园之大气,也就一般富贵家族陵园的规格,那倒是,亡国君能有葬身之所就很不错了,当时英国占领香港时,少帝差点沦为异国的鬼神,而现在边上有一所沙湾小学,时不时有孩童从陵前走过,少帝能听到外面学童爽朗笑声吗,当时他在宫中能象现在的儿童一样自由玩耍吗?我想现在少帝算是赶上盛世,不用再吃流离之苦,能与现代小朋友们共享童年之乐了!
-全文完-
▷ 进入三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