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壮族人民的语言文字智慧霞中子

发表于-2010年06月16日 晚上10:34评论-4条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的传统的语言和文字很有特色,他们在语言和文字的创造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智慧。笔者仅就故乡广西都安县的壮族,谈谈他们在语言和文字创造和应用方面的智慧。

首先谈一谈壮族人创造文字的智慧。

一般地认为,壮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并不尽然。据考证,至少在唐代,壮族人就创造了“古壮字”又称“方块壮字”。 

壮族古代先人的造字方法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标音注义”法。即借用汉字的音和义,将汉字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字体,创造出“古壮字”。也就是说用一个汉字的音和另一个汉字(或边旁部首)的义组合起来构成一个“古壮字”。这种方法是“古壮字”造字方法的主流。其结构主要有如下四种形式:

1、音左义右,如“来”+“多”,读“来”,多之意;

2、音右义左,如“米”+“爱”读“爱”,饭之意;

3、音上义下,如“那”+“田”,读“那”,田之意;

4、音下义上,如“山”+“巴”,读“巴”。山之意。

二、当遇到无法用汉字的发音来标音时,用发音相近的汉字标音。“去”+“比”,去之意;“力”+“良”,力量之意。

三、直接使用汉字的义,读音靠硬记。如马、牛、羊、刀、山、水、火、花、钟、针、车、路、石、上、下等等。

四、直接使用汉字的音或近音,其义靠硬记。如“收”,你们之意;“麻”,返回之意;“瓜”,过了之意;“于”,在之意;“江”,中间之意;“授”拿之意;“恒”深夜之意;“眉”有之意。等等。

五、利用汉字的近音或近义创造异体字,其音和义全靠硬记。如“口”+“九”,“我”之意;“子”+“力”,子女之意;“女”+“八”老婆之意,等等。

六、将汉字变形,所表示的义和所读的音,完全靠硬记。如“田”字少中间一竖,做之意;“尸”字底下加上“冂”,空无之意;“亻”加“娄”,咱们之意;“月”加“个”,到达之意;“亻”加“云”,人们之意;“女”加“下”,老婆婆之意。等等。

七、自创新形字,并赋予其音和义,完全靠硬记。这种情况是完全无法借用汉字的音和义或近音近义,前述六种情况都无法完成的补救办法。

“古壮字”是壮族古文字发展史上突飞阶段的产物。始于唐兴于宋而盛于明清,既有碑刻,且有大量的师公唱本和民歌抄本传世。壮族的许多传统长诗、神话故事等藉此得以保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近些年来,经有关专家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古壮字”集注成册,已有《古壮字字典》出版。

在上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国和苏联的语言文字专家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个拼音壮文方案。 这套拼音壮文方案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井批准在壮族地区试点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 

很多人不了解情况,以为壮语只是一般的少数民族语言,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不然。作为母语为壮语的我,深深体会到壮语的不简单。这并不是因为我是壮族人就要刻意宣传壮语的意思。我了解,虽然壮族人没有正规的文字,但他们使用汉字的能力是相当强的。另外很多壮族人一般都会讲三种以上的语言,除壮话外还会普通话、白话、桂柳话等等。壮族人学外语的能力也不差,值得一提的是,壮语的发音更接近英语而不是汉语。

壮语的词汇比汉语丰富,尤其是形容词和动词方面,这反映了壮语的丰富、生动和优美。这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壮语有22个声母(汉语21个);壮语有108个韵母(汉语35个);壮语有6调(汉语4调);有不少壮语的形容词和动词,用汉语是无法准确地翻译过来的。

下面谈一谈壮族人在语言文字应用中的智慧。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事。刘三姐的故事源自唐朝,流传至今。一般人都误会刘三姐唱山歌是为了“斗地主”、“造反”,其实自古以来壮族人都爱唱山歌,刘三姐是广大壮族人中的一员;用唱山歌 来“斗地主”、“造反”只是“个案”而已。千百年来,壮族人大多居住在深山大川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这就培养了壮族人顽强生活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在艰苦的劳作中坚持下去,他们学会了借助精神的力量。他们用山歌来鼓励自己和同胞;用山歌来谶析未来的生活与命运;用山歌来教育抚慰自己的后代;用山歌来驱赶忧愁与寂寞。山歌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及。“唱歌”二字,其壮话的本意是“寻欢”,也就是寻找欢乐借以解闷的意思。在古代,壮族人民面对艰苦的劳作和生活要唱歌;面对婚姻嫁娶、祭祀庆典要唱歌;逢年过节、游戏活动要唱歌;面对灾难降临、亲人离世也要唱歌,(后来演化为师公戏)。壮语山歌与汉语的诗歌,在押韵方面、在承传转合方面更具音乐性。汉语的诗歌一般都是末字押韵,显得比较呆版。而壮语山歌要求:第二句开头与第一句末字要押韵;第三句末字与第二句末字要押韵;第四句开头与第三句末字要押韵。一首山歌中是可以有多个韵的,这样比较有活泼感。另外还有一种叫“勒脚”的山歌,其形式要求更严格。“勒脚”山歌规定有八句,其形式有点像汉语诗歌的“五律”。除同样要求押韵外还要求内容“回头有情”。所谓“回头有情”,就是八句当中第五、第六句的内容要与第一、第二句谐和有情,还要讲究押韵;第七、第八句的内容要与第三、第四句谐和有情,也要讲究押韵。

在当今壮乡,会唱山歌的人已经很少了。在解放以前的过去,在壮乡,山歌是人人都会的。就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亲眼见过几个老太婆歌手,她们一字不识,但在对歌时是那样的从容不迫,应对自如,真正达到“开口一唱歌成河”的境界,这种境界没有千百年来山歌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是不可能达到的。

山歌是劳动的歌,是娱乐的歌,是感情的歌。壮族人利用精神的力量去战胜生活的艰难,利用山歌去传承自己的文化,这就是一种伟大的智慧。

下面再谈谈我的故乡广西都安县的壮族人在壮语创造性应用方面的智慧。

这种壮语的创造性应用是很独特的。那里的壮族人有时候会把一些词句按约定的规则来发音,使未掌握规则和发音方法的小孩或外人听不懂,以达到在一定程度上保密谈话内容的目的,也就是说使之能在公开场合说暗语,但更多的场合是为了做游戏。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翻读法

即把词(或句)的首字和末字的韵母对调交换来发音,记为“首末字调韵法”。另外,首字和末字的声母相同的,则首、末两字直接对调。为方便说明,在此用汉语的词来举例。例如:“孙悟空”念作“松司根”;“唐僧”念作“藤苍”;“楼兰”念作“兰楼”;“甘草”念作“高伞”;“扬州” 念作“游昌”;“苏州”念作“馊书”; “长沙”念作“茶商”。等等。

对于句子来说,情况就不大一样了,首先用“首末字调韵法”来试翻,翻不了时就采用“次末字调韵法”。例如:“我家养只猫”念作“我娇养只妈”;“万里长城永不倒”念作“万老长城永不底”。等等。

这种“翻读法”并不是所有的词句都能实现的。单字的不能翻;首字和末字的韵母相同的不能翻。例如:“中国龙”、“长江”、“西游记”、“床前明月光”。等等。

二、插字加密法

顾名思义,就是在词或句子的每一个字的后面都插入一个字,原字叫“主字”, 插入的字叫“辅字”( 辅字是同一个字)。一主一辅成一“组”,即把词(或句子)变成若干组。然后再将各组分别依“首末字调韵法”来念。这是比较复杂的“语音加密法”。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如:“床前明月光”一句,插入辅字“沙”(这就叫“讲沙”法):插入辅字后变成“床沙、前沙、明沙、月沙、光沙”,此五字句变成了“五组句”。然后用“首末字调韵法”将各“组”分别念出来就好像是:“霞窗、杂掀、麻新、亚薛、夸张”。

同样是“床前明月光”一句,如果用“讲优”法,辅字为“优”,于是变成:“床优、前优、明优、月优、光优”,用“首末字调韵法”将各“组”分别念出来就好像是:“绸央、囚烟、谋因、诱约、勾秧”。

当插入辅字后,往往会出现某些“组”两字韵母相同而“翻不过来”的情况,那么这些“翻不过来”的“组”只好照念了。任何字都是可以作为“辅字”使用的,因为这种“语音加密”只要求说顺与听懂,并不要求能够写出来的。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之后,可以约定“一句两辅”或“一句多辅”。“两辅”以上的要在句子中“分段插辅”。“分段插辅”又分为“平均分段插辅”和“任意分段插辅”,真是越来越复杂了。

这种“插字加密法”,使句子加长了一倍,说和听都比较吃力。说和听的人要双方约定好所使用的辅字,并平时双方都要加以练习,才能达到说听自如的要求。

由此可见,“语音加密”的概念和解决方案,并不是当今信息时代才提出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人就提出了的,可以说这是壮族人在语言应用方面的独到的智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霞中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文化,五十六束花朵。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细致而灿烂的壮族文化的智慧结晶。

文章评论共[4]个
黄马骊牛-评论

是一种研究式的文字,学习了。at:2010年06月17日 早上9:21

霞中子-回复多谢马丽好友惠评。问好! at:2010年06月17日 上午10:05

长江一帆远-评论

欣赏好友佳作,问好。at:2010年06月17日 下午6:10

霞中子-回复多谢长江光临惠评.问好! at:2010年06月19日 凌晨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