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到了,人们欢天喜地,庆祝它。政府让全国人民放假,这是几千年来没有的,这是人们对爱国者的最好怀念。
几千年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屈原。据说,最早的是划着船向江中投掷粽子。后来就演变成吃粽子、赛龙舟。
现在,吃粽子是普遍的习俗,赛龙舟更是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国际友人都前来参加。
今天,不由想起孩童时代的端午节来,尽管那时贫穷落后,而那个的气氛并不亚于现代人的强烈,那些情景韵味无穷,留给我的记忆是很深很深的。
我住山区农村,家里很穷,庆祝端午节都根据自家的条件,尽量做得热烈而庄重。
这天一大早,母亲把菖蒲、艾叶、葛藤插在门顶,那个意思是辟邪,保平安。每间房里点一根两尺多长的大蚊香(白色皮纸做成筒状,灌满拌着雄黄的锯屑),这就是驱杀害虫。她把雄黄酒洒到墙角,不让毒蛇、蜈蚣来侵扰,并给我们小孩的额头上涂上一些。还从药店买来香荷包挂在我胸前,回怀中好像还能闻到那股沁人肺腑的香味。
吃的也比平日多几样,特色就是煮盐蛋,包粽子。粽叶是从山上摘来的,包糯米、红枣,先将它洗尽浸泡,参入一些碱。最难的是包扎,没有一定的技术,是包不好,包不成尖尖的菱形的。
特别是划龙船,对我来说,没法亲眼见一次,只是看书上写的和听大人说的才知道。
离我家几十多里外的长沙、霞凝港、丁字湾、铜官、樟树港……湘江从那里顺着一直往北流去洞庭湖。那里,端午节都要划龙船,站在堤岸上看的人山人海。那个热烈气氛,令人向往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母亲跟我讲过一个美妙的故事。一个年轻媳妇,煮饭的时候,锅里的水开了,米下锅很久了,要捞出来去蒸。谁知这个时候她想到了划龙船,臆想中手里的捞箕就是划龙船的那个桨,她就在锅里不停地划着,口中还不停地喊着:“划呀、划呀”,丈夫很奇怪,来看她在做甚么,这时她才惊醒过来,结果锅里的米变成了一锅粥。每次母亲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无不捧腹大笑,脸上露着喜悦、幸福的神色。
还有一件看划龙船事,让我至今仍为美好的回忆。
我的小学李老师,他家住铜官。他的个性是很凶的,背不出书的你用竹板子打手板,同学们都怕他。不过他很喜欢我,甚至答应端午节带我去看划龙船。我把这个事告诉母亲,认为这是李老师对我最好的痛爱和最高奖赏,十分高兴。虽然他后来调走了,我没能到铜官看到划龙船,心里还是记得他对我好,至今说起来还津津有味。
岁月如湘江的流水,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吃粽子不用自己包,买来就可满饱口福,算不了新奇事啦。那个龙舟竞赛,坐在家里电视机边就可看到。幼时的美好憧憬,已为我生活的现实,这是老年的幸福啊!
-全文完-
▷ 进入休闲居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