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龙舟,包粽子,插艾叶,抹雄黄,挂香包,煮鸡蛋,煮大蒜……没有比端午节花样更多的节日了吧。
小孩子最喜欢的当然是挂香包与煮鸡蛋。提前几天,巧手的妈妈便会找出五颜六色的布头,吩咐了赶集的爸爸买回香料与雄黄。香包多是根据孩子的属相缝制。但有时妈妈也会别出心裁地缝出红辣椒、紫茄子、黄柿子之类的稀罕样子。女孩子往往会凑在一起闻谁的香包香,比谁的香包漂亮。如果碰到一个笨妈妈用灰不溜秋的布缝一个布袋样的香包,那佩戴的丫头便会悄悄把香包藏进衣领里,红了脸逃回家去。如果得到一个可心的香包,睡觉前会一遍遍闻了,再爱不释手地把玩半天,更会贴身戴上许多天。姐姐告诉我,戴久了香包便会出了香汗。我要出香汗!
端午节不放假。再怎么艰苦的家庭也会把鸡蛋煮上。小孩子舍不得当顿饭把鸡蛋吃掉,要装进兜里,带到学校里。男孩子便聚在一起比谁的鸡蛋壳硬,嘭嘭嘭……碰碎了的绝对不恼,细心地剥去鸡蛋壳,贪婪的,一口塞进嘴里,结果被蛋黄噎得翻白眼;文雅的,一点点掰了,放进嘴里,一副很享受的样子。那获胜者亦耀武扬威地找人继续比试去了。于是,端午节的早晨,上学的路上,校园里,教室里,随处可见鸡蛋壳,真是幸福的一天!
不知为什么,我从没接到过割艾蒿的命令。端午节的早晨,往往我一起床,房间、院子都已洒扫一新。各个房门、院门的两侧都已插上了刚割的、带着露水的新鲜艾叶。(写到此,我跑到客厅问正看电视的老爸艾蒿长在哪,老爸说,沟边、田埂到处都是。这样听了,我便想象出一幅长满了艾蒿的田园图。)鸡蛋啊,粽子啊,菜角啊,煮蒜啊,一盆盆都已摆上了桌。美味的食物,焕然一新的家,幸福的亲人,初夏的风……怪不得那天上的神仙也要下凡尘。
包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家家户户早早就预备好了粽叶与糯米。小时候吃的粽子基本是纯糯米的。解开绳子,剥掉粽叶,蘸了白糖吃,美味无比。现在超市卖的粽子,其馅料可谓五花八门:豆沙的,红枣的,绿豆的,花生的,鲜肉的,腊肉的,火腿的,蛋黄的……也搞不清哪是哪的特色,总之,齐聚一堂。有口福的,不妨来一个饕餮。
徜徉于美味的粽子世界,心里突然咯噔一下——想起端午节竟被韩国注册为文化遗产了。着韩服,观韩剧,品韩食,听韩歌……从物质到精神,整一个铺天盖地、无孔不入地侵袭。服装设计超前,可以穿;音乐创作前卫,可以听;食物风味独特,可以品尝……可那历史呢?可以抢去随便篡改吗?真是瞪着眼睛说瞎话,且眼睛都不眨一眨。不仅如此,就在联合国即将公布申遗结果的前夕,“端午节.cn”又突然遭到韩国的抢注。另,听说李时珍与韩寒也被韩国了!这样的事情让人怎能不义愤填于膺,怒发冲了冠?冲口而出——不要脸!不要脸的民族!不要脸的国家!
洋节在中国泛滥,仅仅是商家设下赚取消费者银子的圈套?这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方面吧。重要的要从我们的文化教育找到根源。应该花点时间,花点钱钱,花点精力关注一下传统节日,弘扬一下民族文化了。
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老祖宗曾教育我们说: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外好的东西要借鉴、要学习。遗憾的是我们搬来了别人的形式,却忘掉了别人的精神。对于传统节日亦如此,症结不在于过节上,而在于精神的缺失与否。所以一味的、盲目地抵制洋节,岂是一个单纯的“抵制”能解决的问题?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堂堂一个中国民族不要成了别人的笑柄。抢救民族节日,抢救民族文化,就是抢救一个民族的尊严。
近几年来,国家将一些本来被贬抑的传统节日定位法定节日,这一行动意味深长,但远远不够……
“爸爸妈妈,粽叶、糯米、大枣、花生都泡好了,快来教我们包粽子!孩儿们,娃儿们,端午节到了,本宅府大酬宾,免费教你们包粽子啦”!
-全文完-
▷ 进入卷头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