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低保”是光荣还是耻辱?
低保是针对家庭贫困,没有经济来源的,国家给于最低的生活保障,为什么有些拿低保的都是靠熟人、靠关系领取国家的低保,为什么有些有工作有单位的人在领取,而部分该拿低保的人却没有拿,而且有个别经办人以别人的名义给自己领钱,国家的政策是好,为什么没有人来调查走访,落实有关政策,上报该拿低保的人是否按照国家的要求来申请的?是否本人在领?难道就让这些手上有点权利的人胡作非为做人情?
我们家祖辈都在务农,父辈们更是想方设法解决粮食生产、经济发展等问题,因为他们害怕“吃低保”。那些年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如果那户吃政府的救济粮,这户将会被群众瞧不起!所以,他们一直害怕吃“吃低保”,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但是,现实中“吃低保”,在农村不仅以之为辱,反以为荣!
因为这些“吃低保”的人群众不是弱势群体,而是农村的精英,再怎么说都是有一定知识、有一定能力、有一定势力、有一定权力的农村能人,虽然可能在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但也还不至于成为社会的“累赘”,成为靠低保才能生存的弱势群体。即使这仅仅是一个个案,但是,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悖论。每一个公众都会由衷地困惑、思索和反问: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到底怎么了?是个体的问题,还是体制的弊端?在农村占有13%的比例绝非个体,这些年农村早已解决吃饭问题,但就是这样也很少有“吃低保”的能人真正从事粮食生产,他们真正的不需要粮食,也看不上粮食,而是看重“吃低保”的经济效益和政治地位。因为 “吃低保”的人都是有身份的象征、权利的象征、关系的象征和势力的象征。例如,以一户5口人之家来计算,他们每年可以拿到4000元。在农村从事养殖需要10头猪的价钱不止;养蚕需要5张蚕种;打工需要半年……这样何乐而为?但是,笔者认为,“吃低保”的政策是被权利制度化、合法化、政治化,“吃低保”的人依然存在价值取向上的错乱。在这样一个境况之下,“吃低保”的“质量”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就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位吃低保的这些“农村能人”。因为只要生活困难,只要是国家的公民,那么任何人都有权利享受国家给予的最低生活保障福利,每个农村人都不例外。因为现在界定“吃低保”的人谁有困难、谁贫穷难以说清楚,由谁说,谁说了算,这些细节没有可操作性。
“低保”应该是支撑着那些贫困家庭度过最为艰难的日子,改变生活境遇的信心和勇气。通过“吃低保”进行打零工、摆小摊、做馒头……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生活虽然还谈不上富裕,只是基本有了保障,可以自如调敕 “低保户”。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吃定使终的局面。笔者认为政府应对“低保”工作进行动态管理,每季度将不定期对“低保”户进行走访抽查,让符合“低保”条件的对象应保尽保,同时使一些已不符合条件的对象适时退出。但是每次调查都不尽如人意,使用各种手段骗取“低保”待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为 “低保”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更是挑战。同时让“‘低保’不养懒汉”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吃低保”户明白:拿“低保”只是“救命钱”,开启新生活,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的双手。家居农村的我,工作在基层的我,时常了解到农村干部、干部子女、老板的父母、能人等有头有脸的群众都在“吃低保”。总之,现在的“吃低保”现象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悲哀与耻辱,更是对现行政策的一个耳光。这些能人“吃低保”现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让民政工作者反思,且拭目以待。
-全文完-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