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浅谈诗词的用韵及守律欲寒

发表于-2010年06月11日 晚上9:58评论-9条

近日常见关于诗词的用韵及守律,有很大争议,在此鄙人仅谈点个人意见,以戏诸君,聊以雅之。特别是新旧韵问题,一直模糊,尚待清晰。

鄙人过去看见有人不按平仄,不问格律,不讲句法,只按句数、字数和韵脚填词,却冠上词牌名,称这是《沁园春》,那是《清平乐》等,心中颇不以为然,甚是可笑。而鄙人自己也并不按照平水韵写旧体诗,不严格按照《词林正韵》填词,岂非五十步笑百步!然而,鄙人还有话要说一说。如果说得不对,请诸君批评指正。

写诗填词,必须严格平仄,这一点一定要做到。就诗而论,在一定条件下的“一三五不论”,可以。“孤平”尽量避免,但个别亦可通融。毛泽东同志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仄仄仄平仄仄仄,可谓“孤”得彻底,似也无碍。——至于韵脚,则鄙人认为既然时代已前进,读音已变化,只要今天听起来是押韵的,就不必拘泥于古人修订的韵书。(词韵把诗韵作了调整,有的数韵合为一部,有的一韵分列二部,这是进步,值得借鉴。)而平水韵中有的不同韵字今天听起来完全押韵,如一东与二冬,如三江与七阳,如二萧、三肴与四豪,等等,则完全可以通押;有的同韵字今天听起来已并不押韵,如果用来押韵,倒未见得好,比如四支中的“支”、“奇”等已不甚押,尚可通融,“垂”则相去更远,至于“涯”(同时属佳、麻,则是合适的)也列入四支,更是风马牛不相急,实属怪事为何当时不怪,今天读音变了即觉得怪了。所以鄙人写诗,对“支”与“涯”这类字一般都不用来押韵,尽管按平水韵是合格的。十三元等韵中也有类此情况。总之,鄙人自己的原则是:时代变了,读音变了,用韵也可以相应地作一些变更。尽管是写旧体诗,不是写新诗。鄙人想到,即使李杜做诗,虽宗诗骚,也并不以周韵楚音为依归。袁枚的话可以参考:“偶见坊间俗韵,有以‘真元’通‘庚青’者,意颇非之。及读《三百篇》,爽然若失”;“无怪老杜与某曹长诗,‘末’字韵旁通者六,东坡与季长诗,‘汁’字韵旁通者七”;“刘长卿《登思禅寺》五律,‘东’韵也,而用‘松’字。杜少陵《崔氏东山草堂》七律,‘真’韵也,而用‘芹’字。李义山属对最工,而押韵颇宽,如‘东、冬’‘萧、肴’之类,律诗中竟时时通用。那么,在这个问题上,咱们也来一点灵活性如何?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今人中有严格按平水韵写出好诗来的,我也当然尊重。人各有志,这是不能勉强的。

大家都知道易安的(声声慢)易安者,乃宋词大家也,后世楷范。她作此词时,所用之韵,横跨入声十一部到十四部,如此大家,岂能不知这是“犯忌”的么?

哦,原来宋词用韵,本就没有唐诗那么严究。一者,入声是可以通押的,就是扩大到整个仄声用韵亦不苛求“上”“去”之分,只是“上、去”不能混用于“入”声而已,反之亦然。

再者,古韵分类,未必科学,比如说很著名的《佩文韵府》吧,就将上面词作中说到的入声字“摘”字,既归在“十一陌”,又同时归入“十二锡”;又如平声字的“台”字,既属上平声的“四支”,又属上平声“十灰”,再如“提”字,也既属上平声的“四支”,又属上平声“八齐”,等等例子,不一而足,绝非特例而已,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既然如此,那么这种“一字两属”现象,难道还有什么特别说法吗?其实不然,它只是古人在编辑韵书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当时实际运用中的“早已存在”和今后操作中的“方便适用”,便在总结规律时来了个 “一字两‘处’”,这种处理方法,难道又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其实不见得。它只能说明古人在对待这类问题时,是实事求是的;同时,也充分说明:古韵分类,决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更何况,古代汉字音韵,发展至今,变化极大,已经远去当年实际了,决非什么科学分类,后学之人又岂能泥古不变、反不如古人治学态度?

然而,到了今世今天,却有甚者,仅以一学之见,就要拿来框范于人,熟视众彩之长而不见,岂不悲乎?

鄙人还查了一下几位现代和当代诗人的诗作:

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中十四寒和十五删通押;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三江和七阳通押;七律《答友人》中四支和五微通押;七律《冬云》中五微和四支通押;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七阳和三江通押。

鲁迅先生的《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七律)中四支和五微通押;《无题》(“大野多钩棘”)(五律)中十二文和十二侵通押;《赠日本友人》(“春江好景依然在”)(七绝)中八庚和十一真通押;《送o.e.君携兰归国》(“椒焚桂折佳人老”)(七绝)中十二侵和十一真通押;《哀范君三章》第一首(五律)中一东和二冬通押。

郭沫若同志的诗用邻韵的更多。这里仅举三例:《海南岛西路纪行三首》之一的《莺歌海》(七律)中十三元、十五删和一先通押;《题海口东坡祠》(七律)中十五删、十三元和十四寒通押;《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七律)也是三韵通押:二萧、三肴、四豪。至于郭诗通押二韵的则更多,不列举了。

赵朴初同志发表的词多,诗少。他用韵是较为严格的,诗用平水韵。但他也有用邻韵的,如《缅甸蒲甘壁画展览》(七律),通押了十三覃和十四寒。

除毛泽东的诗每首都写明为或七律或七绝(大概因为词都写明词牌名,目录上要统一格式吧?)外,鲁、郭、赵的诗都没有写明为律绝。然按其句数、对仗、平仄、韵脚,以上所举例自为律绝无疑。

对于毛、鲁、郭、赵的用邻韵写诗,鄙人不反对,而且赞成。鄙人觉得在这个问题上,思想要解放一些。

但有的同志主张今人写旧体诗的律绝在平仄的运用上可以今天的普通话——北京语音为准,即:以北京音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为平,以北京音的第三声(上∨:)和第四声(去:\)为仄;按这样的平仄的区分来写律绝。这里没有入声。问题即出在入声上。入声字在北京语音中已化入阴平,阳平、上和去四声之中。(在某些地区的方言中,入声字也有变为平声的,如郑州方言,入声字大部分变为阴平,少部分变为阳平。)化为上、去的入声字仍为仄,无碍。但如果化入阴平、阳平中的入声字(如“出”——入声变为阴平,“习”——入声变为阳平,等等)都必须作为平声字、不准作为仄声字进入律绝,则似不甚适宜。当然,有此主张者尽可实践其主张,对其实践,鄙人亦尊重。这对于北京人以及在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人来说在听觉上是没有妨碍的。然而对许多地区在方言中保留入声的人来说,这样写成的旧体诗读起来在听觉上将产生不和谐感,所以鄙人不按这种主张来写。鄙人自己在旧体诗格律问题上思想解放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说,在入声字问题上鄙人仍属“保守”。旧体诗的韵律问题涉及古今语音变迁等,总之,是个复杂问题。各种主张均可付诸实践,通过实践,让读者去检验和选择。不知你以为对否?

鄙人甚至想:既然今天仍有人喜欢写旧体诗,也有读者,那么不妨编一本《现代旧体诗韵》,将平水韵重新加以整理,吸收《词林正韵》的将平水韵有合有分的经验,按今天的语音(普通话)重新分类汇编(可参照商务印书馆一九五○年出版的《增注中华新韵》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据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五年版修订重版的《诗韵新编》新一版);但入声字则以全部仍归仄类立户为好,不宜将其一部分按北京语音而列于平声字之中。这样做对今天的多数旧体诗作者会带来方便。但,鄙人这想法也可能是荒谬的。

为此,鄙人不想把我诗中用邻韵的地方都改了。你能谅解吗?

诗歌音韵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古音和今音,传统和发展等许多问题。鄙人对音韵学毫无研究,提出上面的一些看法,只是想同诸君商量和探讨。不至贻笑大方,就幸甚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欲寒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近体诗词大都有可以活动的固定格式,用韵也是如此,就拿七绝来说,一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又在拗格之句或同句、下句补救,就不为拗,而韵,大都是起句韵可以宽用也即可以用邻韵。不过有的人不是生搬硬套就是南辕北辙。其实诗词走到今日,已经没有了固定的人人认可的公论说法了。问好欲寒!

文章评论共[9]个
清霜-评论

现代人写诗的是越来越少了,我也爱好诗词,不过只是略窥皮毛而已,不象先生研习得这么透彻,支持!at:2010年06月12日 清晨7:39

北方朔-评论

问候朋友!at:2010年06月14日 清晨7:54

茉莉格格-评论

颇赞同欲寒的观点。我偷懒,用新韵。御寒给提点建议吧。问候。at:2010年06月20日 中午12:51

欲寒-回复这样的文字要经常有,学习吗。 at:2010年06月20日 中午12:54

沧海一蝴蝶-评论

嗯,有理有据,颇有说服力。欲寒文笔不错!只是这用韵问题如没有一个标准的话,不要说编辑审稿了,就连作者进行创作都会感觉很茫然了。也许这就是诗词改革与新旧交替的困惑所在吧。at:2010年06月28日 中午12:28

秦腔斋主人-评论

我赞成用中华新韵作诗填词,我们都在使用普通话,又何必用古人的韵律呢?古人的韵律也是按当时的标准话编写,难道我们现在还要去学说古人的标准话语么?at:2010年08月12日 早上9:02

AlanLee-回复大德所言甚是,某亦然之! at:2010年12月17日 下午4:25

若眠-评论

呵呵,我觉得你这个提议甚好,,看寒哥哥的这篇,又学习了不少,at:2010年10月04日 凌晨0:32

若眠-评论

呵呵,我现在用的就是诗韵新编呢,,平水韵看得我头好痛,,不过,我不太喜欢按格律来作诗,至今,还没有出产一篇真正按格律写的诗呢,汗,,不过看了寒哥哥这个,觉得哥哥说的甚有道理,格律的确是不能免得,,扑扑,,学习的路好长,,谢谢寒哥哥啊,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家庭,,很喜欢你的雅韵诗轩,,at:2010年10月04日 凌晨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