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城里的灯亮 路好走陈剑云

发表于-2010年06月09日 下午3:04评论-2条

一个冬天的早晨,阳光穿透清澈的大气,照在汪家湾的田野上。这片以前由集体经营的土地,到今日为止,已经全部转包到了农户。细心看去,路边的枯草还染有初化的白霜,收割的田野空旷开阔,绿色的菜地和麦地里,白霜溶化的水珠闪闪发亮。这是一个大好的晴天,农家人搬出自家衣被,在阳光下清洗和凉晒。

太阳慢慢升高,阳光渐渐暖和。汪霞妈坐在竹椅上,一针一线地给儿子做鞋,还一边指导着汪霞收拾一些洗净的衣物。前年,汪霞在镇上读书,父母要她弃学回家,她是多么不愿意啊!此时,汪霞想起那时勤奋读书的情景,心中暗含着对父母怨恨。

母亲非常专注的做鞋,汪霞在旁边看着,不高兴的说:“还是做儿子的好啊!您看女孩多么不幸。”听了这话,母亲放下手里的针线,心中感到一阵撕痛的内疚,说:“你弟还小,我们让他读几年,要你弃学回家,说起来我们不愿意这样做,是家里的农活缺人手啊,你爸和我忙不过来。再说城里有多好啊?只是房里有电灯亮,出门路好走,你看前几年下乡来的知青小刘,不是在我们村落户了吗?人家在这里干得好好的。城里有什么好,去没工作,没户口,什么过日子?”汪霞沉默着,但心里还是很难受。 “该做午饭了吧,中午都过了”母亲说完,去了厨房。这时,父亲也干完农活回来了。

到了夜晚,母亲继续做鞋,汪霞就倍在母亲身边,在小油灯下看书。柴油灯是用一个墨水瓶盛油,然后把一条浸油的棉丝穿进铁管,套上中心钻穿的铁盖,再放在瓶口上,用火柴点燃,就可以照明了,但光线很暗。如果在灯旁的时间呆长了,母女俩的鼻吼和脸上会染上灯烟的黑灰。有时候不看书,汪霞就睡在床上,任由屋外的风声和雨声牵动一桩桩心事。她又想起那学校教室里雪亮的电灯。

在家里,汪霞最敬佩的是父母的劳动热情,这是1983的农村,党中央在全国实现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农村实施了承包责任制。由农户私人经营田地,再由村集体组织上缴国家公粮任务,以及农田的生产和规划费用。当时的农村人口多,耕地相对很少。农田的劳动作业一般是牛耕人种,很少使用机械。可汪霞的父母亲特别勤劳,她们一家四口,三人种八亩地,秋后缴足公粮和缴齐各项农田费用后,自家的存粮也不少。与大集体每年年底分得的口粮相比,要多出很多。汪霞的父亲也很会按排农事。在秋季还得把田紧快耕整好,种一些油菜,麦子和草子。因为到了冬天,牛吃上枯草时,就不能耕地了。

汪霞也很喜欢春节前后的日子。也许是她还不会像她的父母那样从实干的劳动中体会丰收的快乐。也许是她还没有锻炼成像她的父母那样健壮的体格,没有对农事的那份热情与细心。春节时弟弟从学校放假回家,家人团聚。父亲和母亲一起准奋了许多吃的用的东西,汪霞和家里人都能穿上新衣,去走亲戚会朋友。欢乐的气氛一至沿伸到春季农活地开始。

春天的色彩一天天浓烈,天气逐渐暖和,树枝在细小的雨中伸展着嫩叶。田野,油菜和麦苗都快熟了,还有白色薄膜盖着嫩绿的秧苗。汪霞牵着牛,让牛在田埂上吃草,她看着在细雨中忙碌的人们。这时,父亲走来对她说:“你把牛栓在我家那亩空地上,帮我来把小秧苗的塑料膜盖好,今天气温很低。”汪霞说:“好,我马上来。”

汪霞脱下鞋子,走进水田里,不觉一阵寒气从脚底蹿上身来,脚下的泥软软的。父亲和她把一张张吹翻的薄膜盖在刚出土的秧苗上,小雨点打在油膜上发出细碎的声响。一个打雨伞的女子从远处走来。汪霞看见了,是她的同学,正在上大学,是回家看父母的吧。她心里很高兴,准奋上田埂,去打声招呼。可父亲没注意这些,马上说:“小心点,不要把薄膜拉破了,”这时,同学从她身边走过,没认出她。此时,汪霞看到同学远去的身影,心里一阵阵难受。她和父亲盖好薄膜,感觉全身无力,差一点倒在水田里,父亲以为汪霞病了,说:“回家吧,烧一碗姜汤喝就好了。”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农活也多了,汪霞的心情还是难以平静,干活总是无精打采,有时会引起父亲的埋怨责备。特别是农村双抢,也就是收了早稻又插晚稻。父亲带着她和母亲加班加点的干,这使汪霞感到特别累。但她对这一段时间地劳作,也觉得特别充实,因为这样的繁忙洗刷落了她许多烦脑的心事,同时也让她看到全家人共同劳动的能力。

再说汪霞弟也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今年高考,他成功的拿到了大学绿起通知书。弟弟要上大学了,汪霞为他高兴。可老爸更高兴,他定下时日,准奋大宴亲朋好友,也请来了镇上电影队。

这场电影,给汪霞重新产生了一个新的愿望。傍晚,屋檐下的气灯很亮,门楹边红纸黑字的对联清析可见。小孩子们在场地上嬉戏,亲戚们刚从屋里吃完酒席出来,父母亲在门前又说又笑,达谢亲朋的光顾。这时,点燃的鞭炮还在一个劲的炸响,电影开始放了。突然,汪霞看到了同班最好的男生,喊道 :“吴东平,谢谢你也能来参加,”吴东平看到她,很高兴,来到汪霞这边,说:“看你很忙,打扰你了。”汪霞说“不忙,你坐。”吴东平说:“你弟能上大学了,这真是一件大好事。这一下你父母可安心了。你弟的一生的问题可都解决了,”汪霞说:“是啊!这给我家里减轻了一份担子”。过了一会,汪霞给他送来一杯茶,就站在吴东平旁,问他:“你近来在做什么事?”吴东平说:“你走后,一部分女生也相继回了家,因为上大学的旨标很少,最后参加高考的也没几个应界毕业的,复读生多。”“再说读书也太苦了,白天黑夜的干,吃的睡的太差。许多同学都坚持不了。我复读一年也不想干了,家父经常骂我,在家的日子也不好过。”汪霞说:“你在家帮你父亲种地吗?”吴东平说:“我经常下地,只是我家田少,不像你父亲,从队里把你的责任田分了要你回家,在我家里,我没有责任田,村里说下次想法给补上,实际上都是老人在管田,我不用给他们多操心。”说到这里,汪霞同情他,也同情自己,这农家的生活让她们不知所措。

“汪霞,快到屋里来,村里的领导来了,来照应一下”父亲这样喊着。“来了,”汪霞说完,她看到父亲把一根一根的香烟递向每一个在场人,人们夸老爸又能干又有福气。

吴东平是汪霞的临村人,自从那次在电影场见面后,她们在村头的路边见过几次面,可这些事就成了村民评说的依据。听到留言后母亲对汪霞说:“成不了亲戚,就不要来往,惹得别人说三道四的,坏了家风”。此后村里也有人来给汪霞提亲,对此父亲也烦,有时见媒人和母亲谈汪霞的婚事,不中听处,父亲就喊道:“谁说我家汪霞激着要嫁人,你们都别再提了”当然,父亲是想汪霞能在家安心的做事。

说实说,汪霞也爱她的同学,上次吴东平来时,她就直说了,“你要么就找人提亲,要么就别来了。”可吴东平说:“他有一亲戚在广洲工作,想到那里去,让亲戚帮忙找点活干,看能否在那里立身,他先去,好一点后再带汪霞去,他确是也喜欢汪霞。”就这样,她俩的亲事就由她们两家正时的定下了,不多久,老同学去了广州,不时的给汪霞写信。

吴东平去广州后,汪霞经常收到他的来信,书信中的每句话都让汪霞激动,汪霞最大的希望是吴东平能带她离开这里。她真想走一走城里的路,多么想在城里电灯下工作,就是不相信母亲说的话。汪霞恨她村里人,也怨恨她的母亲,因为在她与吴东平定亲之前,母亲向她提了许多她不赞成的婚事。她确得在这村里过日子,自身的一切事情自己都不能做主,人生的命运就像这自然轮回的四季农作物一样,不过她的亲事已经定了,再没有人来打扰她了。

弟弟上了大学,进入秋天的时季,家里农活也少了。父亲时常想到儿子,当他把儿子邮回家的象片拿来看时,汪霞也去拿来看看。这时期,汪霞更勤了,家里的事她干了许多,以至让母亲有很多时间能到别人家去玩,可她就是不爱和母亲在一起。

一天,父亲从田里回来,看家里没人,走到汪霞的房间,发现桌上有个纸条,上面写着:“父母亲,你们好!不要想我了,我走了。我会时常回家看你们的。”父亲看完,马上喊道:“汪霞妈,你快回来。汪霞不知到哪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啊!”汪霞妈惊慌的回到家,心激得一下哭了起来。

家里一下走了两个孩子,父母整天心事重重的,她们担心啊!孩子们在外怎样过日子呢,可没过多久,汪霞回信了。说自己和吴东平在一起,城里的生活虽然很苦,但能赚到钱,比家里的农活收入还好。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陈剑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美泉精华:美泉
☆ 编辑点评 ☆
美泉点评:

这是一篇小说式真情的文章,读后令人感慨不已。
是的,社会发展了,城乡差别在逐步缩小,但在现实中,
传统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在人们心中。
我想起了围城,也类似吧,山里的人想来城里,城里的人何尝不想恬静的山村。
一篇很真情的文章,推荐欣赏!

文章评论共[2]个
美泉-评论

欣赏朋友真情的佳作,问好!at:2010年06月09日 下午5:15

陈剑云-回复你好!谢谢! at:2010年06月10日 上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