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感动是不该被忘记的。甚至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更加清晰。
当几个老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见到了地下党时,随着那一双双紧握的手而喊出一声发自肺腑的“同志”,这场面让台下多少人热泪盈眶。当李铁梅终于找到了密电码主人时,一句“同志,我可找到你们了”,这声感动也许能让李玉和死而复生。
电影如此,生活更是如此。当白色终于推翻,红色终于照耀江山的时候,这些以前只能偷偷摸摸小声谨慎的“同志”称呼,就也从地下走出来了,甚至变成了全民同志的时代。于是乎,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大家全都去掉了性别年龄身份等一切个性,变成了一群绝对为一个目标,同一个理想而一起奋斗的同志。于是,一声“同志”,就变成了一剂万金油,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是“同志”,关系远近的“同志”都一样亲切,只要是一声“同志”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至少是政治立场的问题:一切将按照人民内部的同志关系来加以“同志般”的处理。
这样,同志就成了一个崇高的目标,而要想成为“同志”也就成了一件绝对不容易的事。互相之间可能是同志,也可能不是同志。而不是同志的,自然就是敌人。不称呼同志了,自然也就是异类了。这样排除的结果,就是有多少人梦想一个“同志”而不得,或者是一夜之间你自己就从志同道合的“同志”成了不共戴天的牛鬼蛇神。
这些陈年往事,现在看起来似乎可笑。而三十年转瞬,那么多的同志,如今随着时光而流逝了。如果说民间版本的同志,只是一种大众取向的话,半官方的文件,应该是相当正式的。
近日北京公交集团印发“规范文明用语”,其中“同志”一词被限用,今后只限制用于年老乘客身上,且排在最后一个选择:对年长乘客的统称分别是“老师傅”、“老先生”,最后才是“老同志”。这是否意味着“同志”也会随着“老同志”们的年龄而一起老去,直至很快消失了。也许再过几年,当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的专家们,在深入研究完“本”字有勾还是没勾这样的纯学术问题,也会在闲暇的时间里,对“同志”做出更权威的解释,将之更明确为“男性同性恋”,以便与“鸡屎妓啊女”这个词条,更好的对应起来。
趁着现在还没完成法律意义上的规定,赶紧百度了一下“同志”的最新解释: 古语里,同志指志同道合的人。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称革命人士为同志,革命党人内部就已互称“同志”。 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建国后,同志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一大党纲规定:凡承认本党党纲和政策的党员,都是我们的同志。毛泽东在1959年还专门指示要大家互称“同志”。1965年中央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因此“同志”的称呼已不只是个称呼,而是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克服和抵制旧社会腐朽习气和官僚主义作风的一种方式。
看了这些,恍若隔世。曾几何时全国人民的理想是共同的,都在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奋斗,“同志”则是体现这种共同理想和事业的语言纽带。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还有多少人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新时代,还有多少同志真的志同道合?7000万党员的队伍里,7000万个头脑,7000万个思想,7000万个岗位,他们有几成还记得曾经“共同的理想和事业”?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新世纪,还有几位同志在“为人类大通,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同志”着?!
有了这些疑问,自然也就知道“同志”的消失的理所必然了。然而立即就有专家出来说话了。“同志”的消失,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是时代尊重每个人的个体需求,遵从自我价值判断的必然。也是社会生活“去政治化”的开端,是中国社会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结果。……
专家当然永远是正确的,然而在同志淡化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还是有些留恋和疑问:随着同志的消逝,是不是有些东西也跟着一起消逝了呢?一个称呼消失了,对社会来说也许无足轻重。一个理想沦丧了,这个团体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也许“同志”作为一个行将就木的老词,还会跟老同志上一起尚存几年,也会在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偶尔提到。“老同志们”的理想和志向,一定也跟着他们的年龄和身体一样古老和衰败了。而政治生活里的“同志”们,在他们彼此口头上称呼“同志”时,他们还记得当年的入党誓言,记得曾经有过个什么主义,曾经努力过最后要实现个什么平等来着吗?当那些已经富起来了小部分“同志”在享受共产主义的富裕的时候,他们还记得那些挣扎在奴隶社会的屈辱的大部分同志们,还在为了人类的尊严和公平而奋斗吗?
但愿这些曾经“同合”的“志道”不会随着“同志”的消亡,而一起消失。
于木鱼宅
2010-6-7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