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被我们不断引用的经典诗句,出自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说实话,尽管自认为对古诗有点偏好的
我,也是因为一朋友问起才想到找出它的全貌,所以尽管没有仔细查找相关资料史实,反复吟颂之余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一般的人对这首诗是这么理解的,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此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
我不想查找更多的资料来论证究竟此诗是为谁而作,只是觉得可能是因为前两句实在太脍炙人口了,所以大家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了诗的前半段,而忽略了诗的后两句,从而可能会对这首诗的起因或出发点的理解有所偏差。诗的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说的是自己从花丛路过,而无心回顾,至于原因一半是因为修道,一般是因为“君”。这两句诗表面上很好懂,可仔细琢磨我发现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有过相同经历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沉浸在对某个人的刻骨铭心的思念时,他对周围所有的事情都是置若罔闻、根本无法意识到它们的存在的,也就是说,他根本不会在意他取次的是花丛还是闹市了,即使是呆在花丛之中他的脑海里也不可能有花丛的存在,更提不上什么“懒回顾”了。如果再说深点,用禅家的话说,你一提“懒回顾”了,就说明你的心中已经动了“回顾”的机锋,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有,如果是写给他的那个刻骨铭心的爱人的诗,那他在最后解释“懒回顾”的原因时,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大大方方的诉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有这么一个“你”的存在,而不是羞羞答答的说什么“半缘修道半缘君”了!诗人的半遮半掩绝对不是因为顾忌当时的社会风气,因为在唐朝,不论男女诗人都有大量直白而热情的表达男欢女爱的诗歌存在,而且广为流传。
再回到诗的前两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仔细回味起来好象也不太靠谱!其实,我个人认为只有经历过沧海、体验过一望无际的大海的力量的人,才能真正体会的水的力量、水的至柔至美;只有见识过刻骨铭心的神山云雾之美的人,才有资格和底蕴来评说、鉴赏世间的风雨、云雾了;拿谈恋爱的事儿来说吧,是一个情窦初开男孩子,还是一个饱经风雨历练、却还能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男人,更能博得女子的欢心呢?想必不用我来罗嗦了。
所以,我猜测(只能是猜测),这首诗根本不是专门写给他失去的心上人的,而是诗人拿他的心上人来说事,写给一个主动追求他的女子的(在唐朝,女子主动向她所钟情的男子示爱,不仅不是一件丢人的事儿,而是风流雅致的一件事儿!)托词!而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诗人并不喜欢这个追求他的女子。君不见,苏东坡老先生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其想念亡妻的感情多么真挚、感人,也可以称的上刻骨铭心吧,可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和亡妻的堂妹好好生活,因为他喜欢亡妻的堂妹!
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有没有女孩子遇到同样的事儿,如果有男人在用这样的话来作为一种借口时,多情的女孩子是不是该思考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你没有得到这个你喜欢的男人的心!
-全文完-
▷ 进入grandchw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