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年的《锄禾》诗恐怕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了。然而,念诗归念诗,真正能体会锄禾的辛苦滋味的,真正懂得珍惜粮食的,真正懂得关心农民命运的,究竟有多少人呢?
我也写过诗,我觉得真正反映时代和人民命运的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用心呕出来的。我家曾是“半边户”,在农村种了四亩多责任田,我一边在乡村中学教书,一边利用假日与妻子种田,一共种了16年田。对于锄禾之苦,我是年年亲历。那烤烈日、流大汗,双腿两手并用,匍伏在田里掐草踩田的滋味体会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
立夏边,南方插秧完毕,过小满,挨芒种,禾苗长势喜人。这时候,农民就要在水田里扯草、除稗。俗话说:“芒种日头夏至风。”近芒种时月,太阳火辣辣的,如火球烫人,城里人在家里歇凉还要吹电风扇,吃冰淇淋,而真正的作田农民却要在烈日当空的时候在放干水的禾田里踩田,这时禾田里的禾苗密不透风,田里也一丝风都没有,像蒸笼似的罩着一层热气。农民却要弯腰驼背,匍到禾苗下去扯草除稗,那汗珠比黄豆还大,一颗接一颗地滚落下来。人低着头,汗珠不断地滴到禾下,好难受又只能忍耐,好闷燥又不能回家,因为太阳大正是除草晒死草的好机会。农民习惯于在中午12 点到下午两点在田里干活,要到下午3点才回家吃中饭。当他们流尽大汗,一身疲惫地回到家里,看到饭桌上喷香的饭菜,只有他们才最深切最痛楚地体味到“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难怪农民是那样爱惜粮食,老农民如果看 到桌上掉了一粒饭也要捡起来吃掉。如果看到年轻的后生子将米饭掉到地下,或把剩饭倒掉,他们会连声叹气,并从心里诅咒:“败家子!”
假如你也曾经锄过禾,尝过锄禾的辛苦,你一定会理解农民爱惜粮食的心情;
假如你看见过农民锄禾,看见农民在田里像动物一样地在爬着,你一定会对锄禾这首诗有心灵上的体味;
假如你现在还在亲尝锄禾之味,你一定会对农民、对农业、对农村、对土地,对农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特殊的感情;
假如你经常与农民在一起,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与他们交朋友,你一定回细细地体察民情,关心农民的疾苦,减轻他们的负担,与他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锄禾》这首诗从唐代吟咏到今天,历经一千多年而不衰,历经世事沧桑而更增色,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因为我们的农业劳动特别是南方的水田劳作,从唐代一直到今天,一直沿袭着手工劳动,一直未把农民从繁重而痛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我们在吟咏《锄禾》这首古诗的时候,除了加倍关心农民的命运与珍惜粮食外,还应想到什么呢?
让我们再一次地诵读《锄禾》这首诗,每读一次,就会加深我们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关注,就会想起我们该为农民兄弟做点什么。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文完-
▷ 进入cabelo的文集继续阅读喔!